在我国“积谷防饥”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这个成语的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如果作深入的探究,我们发现“积谷防饥”事实只是一个谎言。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人们所生产出来的粮食也只能够供当年吃饱。如果遇上荒年,人们就要挨饿。历史的教训使人们学会了节俭——人们发现,如果人完全不吃饭几天就会死去;但如果每天吃少一点,把十分饱变成九分饱,反而对健康更有利。于是人们在丰年便只吃九分饱,这样就可以把省下来的粮食储存起来以便荒年之急。于是便有了“积谷防饥”的说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了,人们有了真正意义的“积谷”。于是,社会便有了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就能够用自己吃不完的积谷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交换其它产品,从而产生了商业。农业的生产力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多人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其它行业,这样就使得粮食总是被消费掉。农业产品如此,其它行业的产品亦必如此。
人类社会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有了极大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复杂。同时,人们的各种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发现,社会所有的总的产品总是被消费掉的,从来就没有过剩余。也就是说,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没有“积谷”的。
既然整个社会都没有剩余,那么公民的个人存款是怎么回事呢?
表面看来,某人有一百万存款,似乎有了一百万的剩余。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他的一百万存款的价值能够得以保障,是因为社会生产能够持续,而且也由于人们的消费并不同步。如果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使得社会生产停顿,又或者所有人都把存款拿出来购物,这个社会是没有那么多的产品的。这时候,所有人的存款就会变成毫无价值的废纸——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