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姜维的文章,深有感触。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尝尝想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用俗语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既然这样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话题转回,既然自己想不通的事,看看古人是怎么用其一生来诠释。
姜维我之前文章中有写到,世人称其天水麒麟儿,即便最后死前还能一计害三贤。为什么又要再写他呢?因为他给了我开篇的答案。
我简单把姜维的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便是天水城才俊,青年时的姜维,号称文能对诸葛,武能战赵云,并且扬言活捉诸葛亮,后被诸葛亮收服。
第二阶段便是九伐中原,九伐中原是象征性的说法,如果算上小规模的骚扰,百伐中原也不为过,讨伐的具体地点也不是中原而是陇西。
238年司马懿伐辽东,蒋琬、姜维于祁山—南安与郭淮对峙,不久便撤军。在此姜维便继承了武侯遗愿开始了一生北伐之路。
240年姜维心有不甘,再次兵出祁山,未曾料想,郭淮应对迅速,只得退兵。
244年,汉中被攻击,此时城中守军仅仅三万,王平用疑兵之计,利用地势击溃魏军。前三次,蜀汉掌权乃是蒋琬,姜维并不是北伐主角。
247年,蒋琬亡费祎主权,姜维升卫将军,此时姜维被费祎压制,所领兵马不多,于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253年费祎亡,姜维执掌军权,与此同时吴太傅诸葛恪攻魏。姜维兵出祁山与陈泰对峙,粮尽退兵。由此算来这是姜维的第六次北伐了。
254年,李丰夏侯玄政变,姜维见机领无当飞军兵出祁山,惨胜。
255年,司马师亡,姜维领夏侯霸、张翼出祁山,因为魏军王经指挥失误,导致蜀军大胜,后至陈泰、邓艾出兵,姜维见好就收。此仗姜维升至大将军。
256年,魏国错误估计蜀国无兵,唯有邓艾识破姜维会再次北伐,果然不出其所料,姜维出祁山攻打南安,被邓艾先一步占据地形优势,姜维转而攻打段谷,邓艾再次识破,抢先占据关口,而又逢胡济援军不至,姜维惨败。因此引惹朝廷非议。
257年,诸葛诞反叛,姜维再次领兵攻打骆谷,邓艾坚守不出直至诸葛诞战败,姜维见势只好退兵。
由于前几次的失利,再加之蜀汉国力不支,此时姜维因北伐已成为全朝廷无人支持的"孤臣"。但姜维依然义无反顾的发动最后一次北伐。
262年,在姜维兵权不保之际,姜维出祁山对战邓艾,兵败屯田沓中(怕被黄皓加害)。
纵观姜维后半生,两个字概括:北伐。他继承的是武侯的遗志,报的是武侯的知遇之恩,至死还在想如何复兴蜀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姜维北伐的一生可说是百战百败,百败百战,败在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有人觉得这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执着于做一件事,或许治国不如诸葛,打仗处处被邓艾限制,但他对理想的执着可以说是三国第一。而人生的意义也便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