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61岁的张勇,60岁的朱静,在10年前,女儿没有考上心仪的国内大学,这对夫妻卖了110平米的房子,换了70多平米的房子,满足女儿的愿意,让她去美国留学。
张勇夫妻对女儿的要求是:女儿不能找外国人做男朋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毕业后要回国工作。
结果女儿不仅留在美国工作,还要嫁给外国人。
张勇“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并不见效,他对记者感叹:“子女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
张勇说,他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在许多父母心中还可谓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历史地看,我们的养老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承担养老责任的主体是子女,而非国家。从文化因素看,我们历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人生由父母做主,开明的父母最多给孩子有限度的自由。故事中的父亲张勇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正是因为其女儿粉碎了他们夫妻俩的养老梦,犯忌的必然结果。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那些孤寡老人如何养老?您会说不是有敬老院吗?的确如此,可在许多人的眼里,那里是老年人不得已而去的地方。可是,我也了解到同样有不少老年人主动选择去敬老院养老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养老已经不是单纯的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国家的责任。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才是养老的根本保障。这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有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才能彻底清除。
另一方面,父母无条件爱孩子,把孩子视作独立的生命体,可以说是现代父母的第一责任,也是衡量父母格局大小的试金石。
孩子独立了,并不等于就不管父母了,他们对待父母的那份深情依然存在,而且更加纯粹。他们获得独立人格,会更加感恩父母的开明和纯然的爱,带着这样的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那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当然,我们的父母也要更加独立,去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