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好生之德,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它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想去看见爱的人。
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套著名的ABC理论。
理论认为,事情的前因A(activating event)并不会直接引发后果C(consequence)。
你被事件激发起的认知、信念B(belief),才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面对同一事件A,不同的信念B会激发起不同的后果C1、C2、C3......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会“偷懒”采用一种“自动化思维”。
不自知地用惯有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不同的事情。
有些信念B是错误、扭曲的,但由于我们无意识地不断地重复它们,便一遍又一遍引发了不好的结果。
依据《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我们归纳出以下10种最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的思维模式——
1、非黑即白(All-or-Nothing Thinking)
两极化思维,认为所有的事情非此即彼、非好即坏,没有中间状态。
倾向于用两极化的方式考虑问题的人,常常将“总是”、“永远”、“一定”等绝对化的词语挂在嘴边。
2、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因为个别的不好经历,便假设之后的事情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便会觉得自己人缘很差,不受人待见。
3、心理过滤(Mental Filter)
只关注身边的负面信息,而忽视积极的事情。
比如,旅行中风景优美、食物美味,但总惦记着酒店前台糟糕的态度,认为当地人都很傲慢无礼。
4、优势打折(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
总是贬低自身优势,将功劳归结于运气或者偶然。
拍了一张漂亮的肖像照,朋友一直夸你长得漂亮有气质,你却打心眼里觉得全是修图师的功劳。
5、妄下结论(Jumping to Conclusions)
根据事情的结果推断出自认为可能的原因,哪怕根本没有信息来支持推论。
例如,在约会的餐馆等对象吃饭,迟迟等不来,便感到有些怅然,觉得对方变心了、不再把自己当回事了。
殊不知,对方也许正堵在高架上。
6、极端化想象
又叫灾难化想象,夸大事情引发的后果。
好比工作中出了一点差错,便脑补出领导训斥自己,甚至将自己无情开除的大戏。
而实际上,对方最后只说了一句“下次注意”。
7、情绪化推论(Emotional Reasoning)
错误地将事件引发的情绪当成最终的后果,依靠感觉来证实结论的真实性。
比如说,还有两周要期末考试,三门功课没有复习,你焦虑又心急,觉得“这次肯定完了,肯定会考砸”。
但其实,如果放下焦虑情绪,从那时就开始拆分目标,二周复习三门并不是一件难事。
8、应该句式(should statement)
是指,以“应该”做什么来进行思考的方式。
例如,本来约好了牙医看牙,他却迟到了,你感到闷闷不乐,觉得对方轻视自己“明明付了钱,他就应该准时到”。
殊不知,对方也许刚哄完大哭的女儿,才匆匆赶来。
9、贴标签(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优秀的导演拍一部烂片,也并不证明他水平就如此。
相反我们很容易对自己格外苛刻,下意识贴上负面的标签。
就好比,本来只是有些超重、控制不住饮食,情绪上来便觉得人生完全失控,自己是一个“扶不上墙的烂人”。
完全忽略了自己有耐心、坚强、善良等其他品质。
10、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将所有的过错归结于自身,夸大个人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比如,今天某位同事脸很臭,看起来气鼓鼓的,你便开始自由联想——
是不是和ta说话语气太重了?是不是工作交接没到位?
可也许人家只是起晚了,还在起床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