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昨天换个思路,早起就开始听课,听完就开始记录。
第一节,浙江省的认识小数。视频中映入眼帘的蓝黄两色姓名牌,是斯苗儿老师谈到尊重孩子姓名权的最真体现。课上,简单常见生活情境中的小数,用来读、用来帮助理解小数的意义,在不断的认识、建联的过程中,找到了小数、长度单位中的小数意义的共性:几个0.1和几个0.01。
听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疑惑和收获:第一,课上老师的问题问题自然巧妙,个个都是关键,都是这堂能往下走的起点,但确实都是老师问的。第二,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确实是在一课之中完成的,最近完成新版三年级教材解读理解时,第5版北师大版教材是将钱和长度为情境认识小数的内容在一个单元之内进行了细致处理的。但今天听了这节课,像浙江这样处理可以更快的解决掉至少两个课时的内容。相信,会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老师就会产生疑问:现在倡导单元整体解读,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像浙江的这节课这样上呢?
第二节,广东省的找次品。听时,我进行了自主尝试,因为没有教这个内容至少2遍,所以对这个内容基本没印象。听后,也有自己的疑惑,这三分法找次品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不一定要告诉学生,但我们应该要明白。灵犀说三分法源自三进制编码,最后老师拓展时谈到:如果是三个托盘、四个托盘等等的天平,应该用哪种方法呢?对应的是四分法,5分法,也就是分法总比托盘数多1,而且尽可能的平均分。这背后又是为什么呢?哪种才是最好的呢?这两个问题让我又找灵犀帮忙了。可学生呢?能懂吗?会不会有学生也产生和我一样的问题呢?他们又怎么解决呢?
跟昨天的短篇建立联系,我为什么要在大好的假期看与工作有关的内容呢?因为后期会有需要。今天算不算跑赢了时间呢?明天这个时候,希望我也有跑赢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