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容易在惯性里随波逐流:闹钟响了便条件反射般弹起,指令传来便下意识点头应承,看到人群涌向某条路,脚步便不由自主地跟上去。日子像被设定好程序的钟表,滴答向前,却忘了问自己:这转动的方向,是我想要的吗?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里那句温柔的提醒,像一缕清风拂过心湖:那些“自然而然”的反应,可能是困住你的枷锁,也可能是助你前行的捷径。而区分它们的关键,不过是在“顺从”之前,是否多问了自己一句:“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觉知从不是与惯性为敌,不是非要把清晨的闹钟摁掉睡个天昏地暗,也不是对所有指令都摇头说“不”。它更像在心里留一盏常亮的灯,在每个“不假思索”的瞬间,轻轻照一照:
早晨睁眼时,别急着掀被子,花十秒想想“今天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是赶一份报表,还是陪孩子吃顿早餐?想清楚了,脚步才不会被琐事牵着走;
接到他人请求时,先别忙着答应,问自己“这是我的责任,还是怕得罪人的妥协”——是真心想帮,还是被“不好意思”绑架?分清了,才不会在透支里怨声载道;
看到众人追捧的选择时,停一停脚步,琢磨“这适合我吗”——别人眼中的高薪稳定,或许抵不过你心里的热爱与自由。
生活里的很多疲惫,不是源于忙碌,而是源于“盲目”:像蒙着眼拉磨的驴,看似一直在动,却不知道为何而动。而那个“暂停键”,不是让我们停滞不前,而是帮我们校准方向。
不必刻意反着来,也不用追求每时每刻都“清醒”。只需要在关键的节点,多一分“觉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这样做是否让心踏实。
清醒地活,不是活得拧巴,而是活得笃定。就像航船偶尔调整航向,不是为了偏离航线,而是为了更稳地驶向想去的彼岸。
愿我们都能在惯性的洪流里,为自己留一盏灯,轻轻按下“暂停键”。毕竟,知道要去哪里的奔跑,才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