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反控制”的真相

“反控制”的真相

作者: 涂玉霞 | 来源:发表于2025-01-24 22:17 被阅读0次

前天晚上,妹妹曾经的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给她,希望妹妹与她女儿(化名小丽)联系一下,问问最近过得怎么样。

小丽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家,妈妈打电话基本上不接,发信息不回。作为母亲,她连女儿现在在哪里,有没有工作,都一无所知。

对于这样的单亲家庭而言,无疑是悲哀的一件事。

本来小丽有大好前途,985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读博士的男朋友。但小丽妈妈对男孩不满意,觉得他是农村娃,家里还有个弟弟,家境贫寒,将来女儿跟他会受苦,所以一直不支持。再加上遇上疫情,小丽错过了心仪工作单位的面试。各种因素交织一起,她与男孩最终分了手。小丽因此一蹶不振,逃离家庭,不再跟家里任何人来往。

小丽的妈妈本意是为女儿好,但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她就成了“罪魁祸首”。

妹妹说,这位家长一生好强,独自把小丽养大,为了孩子能成才,不知道吃了多少苦,而如今孩子跟她“反目”,她只能一个人苦等着女儿的消息,实在是令人唏嘘。

类似的案例在我身边有好几例。一位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国家顶尖大学,读了博士,因抗拒家里逼婚,待在北京一直不回来,连弟弟的婚宴都没有参加。一位老领导的女儿,非常反感父母约束自己,在外地五年都没有回家看看。

这些孩子之所以不再愿意跟父母有来往,无一例外的理由是:你们为什么总想控制我们的人生?!他们用这种绝情的方式来进行“反控制”,让父母伤痕累累。

看上去,孩子与家长都没有错,但仔细想,似乎都有错。

最近在看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写的一本书《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万玮校长说,我们常常对教育孩子有一种无力感,那是因为我们家长缺乏远见,教育出现了偏差,把“正数”教育,变成了不作为的“零数”教育,或者“乱作为”的“负数”教育。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悲伤的故事发生呢?

我觉得有远见的家长需要三个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先学“儒家”,再学“道家”。

作为家长,在孩子三到十二岁左右,一定要立好规矩,守住底线,诚实守信。孩子读初中后,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可慢慢放手,顺势引导,道法自然,给予建议即可。

现在很多教育失败的例子,都是把这个模型弄反了。打着“顺应天性”的旗号做教育,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恨不得向天下宣告:我曾经吃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吃,我曾经受过的委屈,绝不让孩子再受。长大后发现孩子问题多多,想从严管理,已无回天之力。

我觉得人生似乎有个吃苦守恒定律: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到社会就会少吃苦。小时候不吃苦,到社会往往会翻倍吃苦。

而且,被家长从小捧在手心里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数不懂得感恩,家庭观念淡薄。这是人性所然:你是说要无条件爱我,为什么给我提要求,原来都是假的,你是不是想控制我?!

有时候,我们说孩子是“白眼狼”的时候,家长要思考,是谁把他们培养成“白眼狼”的?

第二个模型是先找“镜子”,再做“明灯”。

镜与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工具,镜显示真相,让我们透过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与改进。灯指示方向,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进行有价值的指导。这两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家长。

武汉经开外校的黄敏校长曾跟我说:不少父母,认为孩子没有教育好,是因为陪的时间少了,这个归因不大对。像我们做管理的人,都是忙得要命,哪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学习和玩。但你有没有发现,爱学习爱工作的父母,孩子基本上错不了。父母的生命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这与万玮校长的观点“家长极佳的家教方式,是执着地栽培自己”,非常契合。

朋友曾笑我是个“工作狂”。说实话,我工作以来,寒暑假、双休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陪儿子的时间自然是少之又少。

小时候儿子在学校表现并不突出,但是读大学后,变得很自律,主动要求当学习部部长。

2020年,儿子拿到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的offer,因为疫情四月上学就改到了十月。没想到到了十月,儿子变卦,他不想出国读书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认真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做科研没有兴趣,之前申请读博,是因为怕辜负我的期望。他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与人沟通。

要知道世界名校的博士offer是非常难拿到的,而儿子一句没兴趣就放弃,我实在不甘心,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做他的工作,并给他写了长长的一封信。最后,儿子回复中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放下:妈妈,这个世界上很多坚持,不一定真的能够胜利。我希望未来可以做我擅长的事情。

儿子现在在杭州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干得还不错。有时我也会去想,如果当初,我“控制”他,要他一定去读博,他会发展得如何呢?

结果谁也不知道。不过,现在有个常常给妈妈买礼物且愿意回家的儿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三个模型是先修“关系”,再讲“关心”。

“情感账户”是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的概念,它是对人际关系中相互信任的一种比喻,将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比喻为银行中的存款与取款。

很多时候,抱着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说这讲那,我们有没有去思考: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上还有没有资金?如果没有资金,我们说的话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甚至是“欠债累累”。

现在家庭的很多矛盾,都来自于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父母习惯指责,但无济于事。

我们要知道,教育出现了问题,抱怨是毫无意义的,首先是修复关系,让孩子接纳家长,再来表达关心。

小意同学每次放假回来,就处于放飞状态,黑白颠倒,父母头疼得不得了。

但这孩子视野开阔,了解很多国内外飞行领域方面的前沿知识。而且,他英语口语非常好。

前几天,我帮他联系了一位航空航天方面的专家,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正向引导,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用心,慢慢接纳父母。

昨天,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很认真地聆听专家的讲话,回来后,看到了他的一些微改变。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重建信任。

当然,如果孩子没有朝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去发展,我们也要学会放下执念。

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孩子》。

                孩子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的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施与他们,却不能施与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当我们的家长明白,你的孩子的确是因你而来,却不属于你,而且终将离你而去。你还有什么抓狂得呢?

犹太人有本圣经《塔木德》,里面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予我平和,让我接受我不能够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清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哪些是不能够改变的。

万玮校长说,人类看待万事万物有三类立场。第一,意向立场,我没有问题,问题在你;第二,设计立场,你没有问题,问题在我;第三,物理立场,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安排。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理立场,才是看清“反控制”的真相,才能找到家庭教育的本质。愿,我们都成为智慧家长!

相关文章

  • 考研英语【作文】复习答题技巧

    一、考研英语写作真相 (一)命题真相:反压题(考前一个月开始命题)(一)阅卷真相:反模板(套话)(三)常见误区:词...

  • 反控制

    记得有几位心理学的牛人都推荐过一本书叫《不要用爱控制我》 你的身边有没有控制欲极强的人? 有时会觉得母亲是有极强控...

  • 婚姻大学心理小课堂05--控制与反控制

    关于“控制与反控制”

  • 控制与反控制

    在出租车上,与女儿玩拍打的游戏,她拍打我的手,停下来的时候,她说不能动,我就相反着来,使劲拍打几下,把她逗得哈哈大...

  • 控制与反控制

    从莲蓬头洒出的水浇在她头发上,身上,水温正好,让她感到无比放松惬意,不用费力就能放空脑袋,让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烦恼暂...

  • 控制与反控制

    为什么有人会对你的提醒特别敏感? 为什么有人把自己的提醒非要当做命令要让别人去执行。 这种人是不是可恶,真的知道了...

  • 控制与反控制

    20190122 控制与反控制 老公最近对我控制得越来越严格了,不允许我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其实这些我也不想看,...

  • 控制与反控制的思考

    控制与反控制的思考 2018.6.4 今天一早,大周一的全家人都在忙忙碌碌的收拾着准备上班。正在卫生间收拾的我听到...

  • 控制与反控制(1)

    深夜,微弱的路灯在地上投影出长长的影子,四处静谧,大地陷入沉睡之中,连忙碌的人们也早已进入梦乡。 “妈妈,我为什么...

  • 控制与反控制(2)

    天亮了,朦朦胧胧的红霞渐渐刺破云层露出红彤彤的笑脸。 吉雅带着奶昔忙碌了一晚上,此时回到人类设置的打卡点向中心网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控制”的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tlu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