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千年一叹》

重读《千年一叹》

作者: 轻轻走来jp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21:34 被阅读0次

本学期的第一个礼拜倏忽而逝,今晚过去,从明天开始,我又将迎来忙碌的一周。

原指望利用周末的休息日,带孩子走进山林,倾听水语,与自然通话。奈何青山隐隐、小雨蒙蒙,通往天地自然的路总归不会一路顺畅,要么难以择时,要么好友难约,或者天公阻挠,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因素牵绊着我们的脚步。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我是道地的一位自然的伪爱者。若是真爱,必定不顾一切、无惧风雨泥泞甚至生死,由此看来,我也是那个不好真龙的叶公。

这样也好,午后的阴沉让我彻底对山林死了心,捧一本书,握一支笔,拈一方小凳,便可以足足消磨掉一个下午,天外的云卷云舒与我无关,窗下的喜怒追逐我不留意,我只看见那长长的千年一叹里文明与野蛮的碰撞,战火与和平的交缠,我只听到一代文人对失落的文明的深重又无奈的叹息。

依然记得上大学时,我第一次读到《千年一叹》时的感受,我震撼、我沉迷、我景仰。再读旧文,竟然没有了当初那么清晰的体会,读得磕磕绊绊、鸡零狗碎,曾经我最喜爱的余秋雨式的语言表述,现在读来竟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和前不久才看完的《文化苦旅》相比,我似乎更喜欢《文化苦旅》的宏大深邃,因此,我断然猜测,是不是我的阅读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层面:从关注读物的语言层面深化到精神思想层面,或者说以我现在的阅读能力,对读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表达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呢?我无法确切地告诉自己答案。

《千年一叹》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断,受到了很多追摹,余秋雨的系列作品也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但是这本书从整体上看,确实重叙述轻评述,这固然和作者一直长途跋涉身心劳乏、书写工具不便携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作为文化类书籍,不够宏大的篇幅总让人觉得缺了点文化的厚重感。写到这里,我猛然想到,我应该先《文化苦旅》前读《千年一叹》,由篇幅短小而入鸿篇巨制,由叙述旅途而解读文化,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阅读,我想可能不会出现败味的情况。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部书写得不好,只是我的阅读顺序没有安排好。其实,如果能全心进入,也决不亚于一次旅行,我们可以站在希腊永恒的坐标上,藐视人类的无知;可以在碧血黄沙的埃及感受法老人被封存的原始;还可以在交缠的圣地怜悯犹太人被驱逐、屠戮的怨愤……

我好像只是站在了《千年一叹》的最边缘,懵懂地看着文化大师挥动着思想的大棒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间穿梭,我只能看着,我想跟他说一句话,可是深邃和肤浅之间没有通途,一时间我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哑巴,我无法与他交流。

为了求得与大师对话的资本,我决定:这本书,我要从头看过。

相关文章

  • 重读《千年一叹》

    本学期的第一个礼拜倏忽而逝,今晚过去,从明天开始,我又将迎来忙碌的一周。 原指望利用周末的休息日,带孩子走进山林,...

  • 《千年一叹》读后叹

    丽玟,你寄来的《千年一叹》我读完了。 说句实话,我是不会读书的,我的读书和看电影一样,从头至尾数文字,数完了,就算...

  • 《千年一叹》叹何止?

    余秋雨的名作《千年一叹》在书柜里已存有几年时间了。几年前在新华书店看到此书,不知是作者的知名度吸引了我,还是书名独...

  • 千年一叹,叹文化,叹历史

    文字,是有温度的 读书写作时,我常常会惊讶于文字的魅力。有些文字美则美矣,却总是感觉美丽的背后是一片虚无。禁不...

  • 千年一叹

    一本发人深省的旅游手记 以“旅途”为主题的书其实挺多的,以前也看过一些写上几个路途中的故事、心路,再拍上几张照片就...

  • 千年一叹

    一年一念念千遍, 一年一泪泪千行。 不在孤山因怕老, 身入红尘解寂寥。

  • 《千年一叹》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个头衔,这些头衔有中国人赋予他的,也有外国人赋予他的,称得上是享誉中外吧!“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 千年一叹

    开元时 我用汉隶 写下拙诗 仿若千年一叹 而今生 我又试酌 为伊填词 犹似深湖履冰 遥想当年 那前世居于长安的不羁...

  • 千年一叹

    离別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

  • 千年一叹

    从去年开学后,就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想想在北京的几个月,也没有出去玩也没有做自己的事情,的确,没有时间。当你的生活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千年一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ds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