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不能忘记心爱的人,只因为他已经占据了他的心灵,他们的命运已经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
给你一个选择题:一个是让别人都满意,都觉得“合适”你的人;一个是不符合他人期待,但你很“喜欢”的人。你会如何选择呢?不同的人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我们选取三个虚构的女性故事,来为我们解答,并去探索一下,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热播剧《下一站是幸福》,女主角贺繁星,她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活力和浪漫的选择:“我想要牵个手,可以开心一整天的那种恋爱,抱着手机聊到天亮的那种恋爱,心里像踹了一只兔子,那样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的那种恋爱,感觉他在人群中,闪闪发光的那种恋爱,就像二十岁那样,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它一定会到来的。”最终她与小十岁的男友元宋结婚了。她选择了元宋,是选择了顺从内心成长的需要。
而另外两个女性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选择。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聊斋.乔女》中的乔女,另一个是英国小说《简爱》中的简爱。这两个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着女主角自己的选择。她们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曲折离奇。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故事里的人物情感和高尚品德,都深深的打动着我,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高贵的灵魂。
“如果你所爱的人,拥有火一般的生活,那就和他一起燃烧。”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聊斋:乔女》
乔女,一个老姑娘,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到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
一天,丧偶的孟生偶然看见乔女,十分喜欢她,就找人暗中传信给乔女,愿意娶她。乔女推辞说:“我现在如此忍冻挨饿,嫁给官人可以得到温 饱,怎能不愿意呢?但是我又瘸又丑,和别人不一样。我所能自信的是品德。再嫁第二个丈夫,官人图我什么呢?”因此就拒绝了孟生。
但孟生敬佩她是一位贤良女子,对她更加爱慕。便叫媒人带上封好的钱去找乔女的母亲提亲。乔母很高兴,执意要女儿改嫁孟生。但乔女坚决不答应。乔母向孟生表示,愿意把小女儿嫁给他。虽然孟生的家人都很喜欢,但孟生却不愿意。
后来孟生因病去世,家里留下独子一人,乔女前去祭奠,哭得很悲哀。因为孟生没有亲戚,家里财物被仆人拿走,又被村里的无赖欺负。乔女此时出面帮助,找到孟生的好友林生寻求帮助,她说:“夫妇、朋友是人间大伦。我因为很丑,被人看不起,只有孟生能了解我。以前我虽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可我的心却早已许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儿子又小,我当然应该报答知已。”最后经过曲折的过程,乔女终于保住了孟生仅有的家产。后来,她抚养他的独子,长大后为他娶妻。最重要的是,她一生从未拿过孟生的任何财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白。
最后,乔女年迈,死前留下遗言“一定要把我葬在穆家!”孟生的独子,和乔女的儿子,共同下葬了乔女。
白昼和黑夜表面上看来是敌人,但它们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因为相爱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事业。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简爱》
身为家庭教师的简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两人相爱,却在因为一段往事而分手了。后来,简爱被表兄求婚,但她没有被说服,坚持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虽然他已经残疾,但二人婚后的生活美满幸福。
原著很长,我摘录简爱的三句名言,展示她的性格特点: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 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乔女选择“孟生知我”,让我感受到了她对孟生的爱情里,有着“相知相守”的渴望。并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她对孟生从未言说的承诺。虽然孟生已死,乔女并没有“终成眷属”,但她在精神世界里,却和孟生永远的在一起了。
简爱选择“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让我看到了她柔弱的身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曲折的经历后,他们终成眷属。虽然男主人公最后残疾了,但他们用真挚的爱情,融合了残缺的现实。
她们都有着高贵的灵魂和珍贵的品格,每每看过之后,都带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我想用一段话来形容她们:她们容貌不美,但有着令人敬佩的人格和高尚品德。她们尊重他人,也绝不让别人轻视自己。她们对爱慕之人,倾心相知,却又能保持高贵的灵魂。她们在精神上努力的追求着,并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局限。
回到文章开头的题目,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其实,不论哪一种选择,都不是简单的二选一。选择的背后,是每个人的内在需要和灵魂深处的渴望。
当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的时候,是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忘记了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呢?
我们无意给出统一答案,只是想提出一种思考:在物质丰富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否还敢于渴望内心的成长呢?如果失去了这份追求和渴望,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爱,是一无所需的品德”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作者:胡茬大叔
编辑: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