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点灯的第65天。
看到现状,更要看到趋势。
不知不觉,点灯就过去两个月了。
回忆起来,这一个月,是怀疑的一个月。
大概在第二轮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起了读书有没有用。
就在几天前的时候,我怀疑起点灯有没有用。
刚开始满怀激情和憧憬,可走着走着就忘了要去哪,忘了为什么走在了这条路上。
对,我要去哪呢?又为什么建立起这个平台?又为什么费尽心思地去点灯?
我来自哪?又为什么走在这儿?又要去往何地?
在昨天收集各位灯友的反馈时,我突然又再次领悟到点灯的意义之所在。
我发现,每个人想的东西和我想的东西是有差异的,并且他们面临的环境和人生课题,以及他们在这些环境和课题前承担的角色,也与我很不相同。
在收集反馈的时候,主要有两个问题:
①参与度不高。(3人参与7人未参与。)
②实用性不强。(也许可以表达为没有真正点亮他人。)
我自己想了一些原因,事实证明我的想的原因错了。
人是有这么一种倾向,试图让自己接受某样东西的时候,就会试图找一些原因。
看到别人学习好、球又打的好?嗐,人家脑瓜子聪明又有运动天赋,没办法。一句话,我接受了,没办法的事,我也用不着为此心烦。
孩子不听话,这孩子就是皮,没法管,就得打。一句话,我接受了,没办法的事,我用不着改变我的教育方法。
英语挂科了,从初中开始英语就没好过,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命。一句话,我接受了,没办法的事,以后都不要接触英语。
只有少数人愿意参与点灯,可能他们太忙了,空不出时间。一句话,我接受了,没办法的事,以后点好自己的灯就ok。
自我归因,可以说是人接受现实的一种捷径,但在另一方面,归因的同时,其实也就封闭了大脑。
我怎么知道原因是这样的?我凭什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真的了解这背后的事实吗?我真的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吗?
于是在寻求反馈的时候,我先给自己打了个预防针:
保持头脑开放,努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于是我得到了这么一些事实:
①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喜欢通过看那些长篇大论来了解一件事。
②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习惯于用长篇大论来表达自己或阐述一件事。
③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点灯。
④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喜欢通过知识输出和分享,加强自身的学习效果。
⑤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闲散时间去点灯或分享。
⑥不是每个人都觉得点灯对自己有用有意义。
总结来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不是如来、也不是上帝、更不是什么读心专家,我有许许多多的盲点,那些盲点我自以为看得到、看得清,事实上只是我的自以为是。
如此一来,一切都足够清晰明了了,点灯的意义就是破开盲点、打开盲维、点亮你我的世界。
最后,想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希望能够打开你对我的盲维,哪怕只是给了你一点儿依稀可见的光芒,我想我就到达了我的期望。
①我从哪来?
我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最初我是认为父母和长辈的指导和建议都靠不住了,不如看看牛人如何做的。好吧,这个牛人就是罗胖子罗振宇。
从某一角度可以说,我是从他脑子里的知识体系中来的。
②我为什么走在了这条路上?
当我开始相信读书和自主学习有用,并且接触并认识到了类似长期主义、终身学习、构建价值网络、服务于外部世界等等概念后,我发现有些事我不得不做了,而且我一旦决定做下去,就难以回头了。虽然不能保证做到最好,但至少得保证给他丫的做完。
这么着我走在了这条路上。
我是一个学习者,同时习惯于文字表达,而知识输出又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于是乎,我自然而然也不得不把我所学的东西作为点灯的内容,并且在组织架构上也尽量贴合我所学的知识输出的方式,又于是乎,我点的灯看起来只是在对着大道理泛泛而谈,而事实上,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我反复思考和修改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它的表面简单但内在复杂。
③我要到哪里去?
这可能也算是建立灯群的最终愿景: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世界认知的变化和成长过程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不断蜕变的历程,提供一个可以放开分享的平台,也可以说提供一个记录和分享彼此成长的通道。
后话:
总之这次复盘可以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既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趋势,心存怀疑,做一个理性乐观派。
夜已经深了,睡了。
互相学习,彼此点亮,共同成长。
感谢感谢。
2020-02-27
周日阴天
于余干县某镇某村某角落
点灯人:夜行的灯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