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资治通鉴》札记国学经典
说说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陈胜——读《资治通鉴》点滴(十二)

说说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陈胜——读《资治通鉴》点滴(十二)

作者: mediaview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8:33 被阅读29次

找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张居正的《资治通鉴直解》两书,前者是读后感,后者是原文翻译,跟两位大师一起读《资治通鉴》,还是蛮有意思。

读完秦纪一,想写下陈胜。按道理说,陈胜和吴广一起造反,但这事还是陈胜挑头,所以单说陈胜。故事背景都很清楚:秦朝始皇帝驾崩,秘不发丧,赵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谋篡权,诛杀了公子扶苏和蒙恬兄弟。历史上但凡权力交接之日,都是社会动荡之时。

公元前209年,胡亥刚即位就出事了。这一年,陈涉、吴广因为下雨误了行程,不能按时赶到指定地点,按秦朝法律是要杀头的(多么严酷的律法)。哥几个一合计,反正都是个死,干脆反了吧,并且在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支造反队伍打出了公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因为公子扶苏被夺了王位且被赐死,打他的旗号是想把起义掩饰为秦国内部争权;打项燕的旗号很简单,是因为陈胜是楚国人,项燕是楚将,且“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从这可以看出,陈胜还是颇有谋略的。

接下来,起义也出乎意料地顺利,手下很快聚拢了数万人。而且,各地云集响应,起义是四面开花。由于太顺利,陈胜这个大老粗就有点头脑发热了,还没有打下秦国,就打算自立为王了。这时,有两位魏国的名士张耳、陈馀就劝说他,“请您先别急着称王,赶紧往西向咸阳进军,灭掉秦国再说;同时,派人去找其他六国的后代,打出这些国家的旗号四面开花,让秦国陷入八面包围,把事情搞大。您这一称王,展示的是私利而非公仇,可能响应你的人就少了。”陈胜没有采纳这个正确意见,而是自立为“张楚”——简单明了,意为扩张楚国。后来,范增对项梁提出了类似的建议,立了楚怀王的孙子为王,还让张良去立了韩国的韩阳君为韩王,证明是正确的。缺乏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这是陈胜的第一个弱点。

再往后,陈胜把部下派出去抢地盘。其中有个部下叫葛婴的东路军,擅自把楚国王族后裔襄强立为楚王,等知道陈胜自立为王的消息之后,又把这个楚王给杀了赶紧回来向陈胜报告。可陈胜不听解释,直接把葛婴杀了。这种事可能还不只一件,因为通鉴记载“诸将为陈王询地还者多以谗毁得罪诛”(给陈胜打地盘回去的多因谗言被杀)。这以后,派出去的部下都不敢轻易回去,也慢慢不听指挥了,甚至自立为王、犯上作乱。

比如吴广带出去攻打荥阳的部队,久攻不下,这时秦兵也快打来了。吴广手下的田臧竟然以吴广“不知兵权,不足与计,恐败”的理由,假借陈胜的名义把吴广斩了,并让人把头献给陈胜。面对自己的好兄弟的惨死,陈胜居然生米熟饭,未追究田臧杀上级、矫诏的罪责,反而是封官默许了。

再比如武臣的北上部队,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拿下几十座城池。于是,这哥们在张耳、陈馀的建议下自立为赵王。这两件事都说明,缺乏统驭下属的管理才能,这是陈胜的第二个弱点。

陈胜的第三个缺点是骄傲自大,器小易盈,稍有成绩就膨胀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却是当领导最大的忌讳。

膨胀的第一个表现是通鉴里记载的“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吞并六国的秦国并没有衰落,当时只是把精锐部队派出去,并没有伤筋动骨,事实上,一个章邯率领的非主力部队就把各路起义军打得满地找牙。陈胜没有看清或重视这一点,一点点胜利就冲昏头脑,听不得半点“负能量”,对来劝说他的孔鲋说,“这是俺的军队,您别瞎操心了”。

膨胀的第二个表现是待人接物妄自尊大。陈胜发达之后,之前“苟富贵、勿相忘”的亲朋故旧纷纷跑来投奔。其中也包括他岳父。没想到见了面,陈胜“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一副爱答不理、高攀不起的样子。气得他岳父直接走人,还咒他“迟早要完蛋”。留下来的亲朋故旧嘴巴不把门,经常回忆陈胜以前的不堪事。手下人对陈胜说,这会有损您的威严。陈胜于是说了俩字“斩之”。于是,故旧们也不敢呆了,纷纷跑路。这样一搞就把陈胜搞成了孤家寡人,“无亲陈王者”,身边一个心腹都没有。最终,在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西北)这个地方,被自己的车夫庄贾给杀了。

陈胜的一生是个传奇,也是个悲剧。他振臂一呼,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着后世的造反起义。但从他的故事也能看出,当领导需要相应的政治能力和个人素养,没有的话还呆在领导岗位上只会害人害己。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希望一起读书同行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陈胜——读《资治通鉴》点滴(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xu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