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汉高帝论】

【汉高帝论】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3-01-13 18:01 被阅读0次

【汉高帝论】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如果有向君王进谏游说的人,要根据国君的天赋秉性来向他进言,就可以轻松省力。人都喜欢做好事而求得名声,所以符合仁义的事,可以引导他去做,不符合仁义的事,可以胁迫他不做。至于汉高帝,从偏僻乡野徒手起事,奋臂呼号而得了天下,他只知道天下的事,哪个有利,哪个有害,军队打仗,怎样战胜,怎样战败,哪里知道所谓的仁义呢?看他的天资,当然也有合乎仁义的地方,但他不喜欢听仁义之类的言论,这就如同小人整天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但用不符合道义的言论来说他,他也会愤然发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 天下既平,以爱故欲易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所以当时能言善辩的人士,未敢把仁义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教化拿来对高帝讲,也只是说这样做有利,这样做有害,这样做可以,这样做不可以,然后高帝选择有利的和可行的事来做,他未曾迟疑过。天下太平之后,(高帝)因为宠爱(戚姬)的缘故,想要另立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这些人据理力争,却改变不了高帝,最后采用留侯张良的计策才勉强作罢。(苏轼)读书读到这,不曾不叹息认为高帝是最容易说通的,只要能说到他心坎里,他是没有不听从的,哪里用得着告诉他,吕后和太子从高帝平民时起就跟随他身边,直到平定天下,天下人都渴望惠帝成为他们的君王,即使他不贤明,大臣们内心也想让他当君王,假使高帝百年之后,谁肯北面称臣侍奉戚姬的儿子呢?所说的爱他,其实是坑害他。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唉!没有人把奚齐和卓子是怎样死的说给高帝听吗?叔孙通这些人,他们是不懂天下大计的,只有废嫡立庶这套言论,想以此来改变高帝,这就是高帝轻易想改立太子的原因啊。假使让如意做天子,惠帝称臣,周勃、灌婴等人,环顾而起事,如意怎能拥有天子的宝座呢,这与保全自己并且还能做一名诸侯王,哪个更有利呢?如意做了诸侯王,最后还是未免一死,也是高帝的过失啊。(高帝)不稍稍贬抑和疏远如意,来发泄吕后心中的不平之气,却又丰厚地封赏他,对事情的盘算安排,不是有疏漏了吗?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逆知之! 

有人说:吕后要强心狠,高帝担心她日后生变,所以把(戚姬的儿子)立为赵王。这又不对了。从高帝那个时候来说,算一算吕后的年龄,应当死在惠帝的时候。吕后虽然要强心狠,也不会忍心从儿子手中夺了皇位给侄子。惠帝死后,吕后才萌生扶植吕氏的想法,这是出于她没有了依靠,而高帝怎会提前料到这些呢!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再说,侍奉国君的人,不能让国君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欣然接受自己的意见,却想用某种形势胁迫国君改变主张,也是很危险的。像留侯的计策,高帝看着戚姬悲伤而内心不忍,只是因当时的形势而不得不听从,所以还想一心一意替赵王打算,让周昌辅佐他,这是他心里还不明白,认为一个硬脖子的周昌,就可以抗拒吕氏而保护赵王,不知道周昌恰好激怒吕后,从而加速了赵王被杀。古时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势的,没有谁赶得上高帝,然而在这件事上却糊涂了,也没有人告诉他。真是可悲啊!

诗曰:

鹧鸪天

高帝扯旗茫荡山,斩蛇亭长逐中原。

惟知胜负见成败,安懂仁和治久安。

识人易,齐家难。祸遗嫡庶立那端。

若无吕权戚姬彘,享国何来四百年。

相关文章

  • 汉高帝论

    陶扬鸿 帝王之兴,其上以德,尧舜之禅让是也;其次以义,汤武之征诛是也。尧舜之禅让,以圣传圣也;汤武之征诛,以仁伐暴...

  • 周树槐《汉高帝论》注评

    总第6篇论辨类第六《汉高帝论》 【原文】 丁公为楚将,逐窘¹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²哉?”丁公引³而去...

  • 汉高帝刘邦

    秦朝的时候一条道路的边上,有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赖,他心就心胸开阔,有着很远大的志向,到了壮年时期,他做了泗水亭的亭长...

  • 汉高帝死后小传

    我是刘邦。我起于细微平民,起事反秦,楚汉相争,到一统中国,建立帝业,草创制度,平定叛乱。为汉朝的开国始祖。...

  • 儒生很难进攻夺取,可是能够保守成果,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儒生在打

    汉高帝五年,就是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

  • 王夫之的历史观——《读通鉴论》之汉高帝

    第二篇——汉高帝之一 (一)天下的财富都是天子的私产 ‘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

  • 读《中国皇帝全传——汉高帝刘邦》有感

    读完秦始皇嬴政之后,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接着翻到了下一页,下一页是他的儿子秦二世嬴胡亥,可以说他将秦王朝一步步带向了...

  • 【读书摘录】中国皇帝全传(三)

    书名:《中国皇帝全传》 作者:善从 内容摘录: 1、汉高帝刘邦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256~前195年父 母:父,...

  • 看陈平关键时刻的选择

    资治通鉴 汉纪 汉高帝 194年 直接上译文,看通鉴材料。 在高帝病重时,有人诬谄樊哙“与吕姓结党,只要有...

  • 如之奈何论

    史记所载:汉高帝刘邦每遇难题便问子房:“如之奈何?”因之而后人诟病高帝。大谬也! 高祖者,何人哉?国之首也!每遇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高帝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yb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