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广东增城人,是民族英雄、兵家、思想家、诗人、词人、政治家、法家、儒家、碟战先宗、经济家、战略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等。
南宋嘉定七年,金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将首都由中都迁往汴京,南宋调崔与之前去淮扬守御。
《金史·志·卷二十七·食货一》:
“宣宗立而南迁,死徙之馀,所在为虚矣。户口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繁重,皆仰给于河南,民不堪命,率弃庐田,相继亡去……然以国用乏竭,逃者之租皆令居者代出,以故多不敢还。”
《宋史·崔与之传》:“金南迁于汴,朝议疑其进迫,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宁宗宣引入内,亲遣之,奏选守将、集民兵为边防第一事。”
崔与之在淮东帅守五年。
崔与之《议立事功疏略》中:“臣昨乘鄣(即淮东)五年。不逢恤也!有为进取之举者,臣知其必不利;又有议和之说者,臣亦断为不可行,既而竟如所料。”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闰三月,红巾队起义。
《钱塘遗事》:“杨九鼎在蜀以刻剥致诸军之怨,军士莫简猖乱杀九鼎,剖其腹,实以金银曰:【使其贪腹饱饫】。时子文家居,散财给士,生擒莫简,剖心以祭九鼎,迄再严蜀难。”
《宋史·崔与之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时安丙握蜀重兵久,每忌蜀帅之自东南来者,至是独推诚相与。丙卒,诏尽护四蜀之师,开诚布公,兼用吴、蜀之士,拊循将士,人心悦服。”
“清献崔公护坤维晩,必自出伺烽火。至报稍急,辄通夕不寐,思所以应。乃心无顷刻忘边忧也。指纵诸将,每手笔驿以授,情通如家人,而人乐为之用。” (《跋吴都统所藏菊坡先生帖》)
嘉定十七年,崔与之自四川归乡。
元初《南海志》:“初,安丙檄西夏夹攻金虏不克,虏乘盛数盗,边蜀大扰。丙薨,公便宜度剑,以镇关表。除公制置使,尽护四蜀之师。西北二国,合从攻凤翔,叩凤州,借粮于我。公条画事宜,密授诸将,随宜酬答,誊榜谕陕西五路遗黎,俾筑坞自固,倚我军为声援。建言:「成都滩濑险远,艰于漕运,立为运米赏格。」奏行之。自是兵皆足食,蜀赖以全。五年丐归,除礼部尚书。公轻舟出峡,径归五羊,自是不复出矣。筑室所居之西偏,扁「菊坡」。”
崔与之《嘉定甲申以礼部尚书得请便道还家作此诗》:
“九重天上别龙颜,万里江南衣锦还。
圣主有怜双鬓白,老臣长抱寸心丹。
短篷疏雨春听浪,瘦马轻寒晓度关。
何处好寻幽隐地,长松流水白云閒。”
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如崔与之之出蜀,唯载归艎之图籍,杨长孺之守闽,靡侵公帑之毫厘,皆当今之廉吏也。”
《文溪集》:“题菊坡水调歌头后
清献崔公劒阁赋长短句巻巻爱君忧国遑恤身计此意类出师表雅趣欲结茅庾岭邉一琴一鹤繇湘桂归南海。”
《稼村类藁巻三》:“五无歌送张参政
一钱刘太守也被一钱汚今日公归去一文钱也无临去受百纸清哉杜大夫今日公归去半张纸也无清献出蜀日琴鹤与之俱今日公归去琴和鹤也无东山船载月皎洁如氷壶今日公归去船中月也无问公何所有所有与人殊只有一廉字斯人百世无。”
《文山集》:“跋曽子美万言书藁【名士倬】
菊坡天人文溪菊坡様人菊坡不可作已愿见文溪五仙如在天上寳辰夏五集英殿赐某等进士第入局一日同年曽兄子美来访议论慷慨知非凡人扣其所宗则传菊坡法衣密文溪讲席者也当布衣时春宫一疏已能发菊坡之所欲言他日为天子御史直气凛凛必能赤文溪帜悠悠风尘安得若人寳祐丙辰书于期集所。”
《广东新语》:“崔清献
崔清献公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家大酉书其集云: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文文山云:菊坡天人,文溪,菊坡样人,菊坡不可作已,愿见文溪。文溪云:唐贤相起炎方者三,曰韶之张,曰日南之姜,最后得刘瞻于湟,然皆奇拔于支郡。管府以广名甚大,山伟海巨,秀灵鸠凝,又迟三四百载,菊坡翁始名在白麻卧龙蒲涧之阿,勤天使走半万里莫能致。古未有命之相不屑者,高风全节,可以兴起百世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