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萧瑶夕

看到这样的一则消息。某女子的丈夫从前对她有过承诺,说一生一世只爱她一个人,会对她好,可是结婚十年,她为他洗手作羹汤,放弃许多,硬生生地逼着自己浑身沾满烟火气息,他却在外面有了新欢,无论她做些什么,他都是敷衍了事。最后她咬牙切齿地对别人说,她恨不得杀了他这样一个不守承诺的人。
我觉得这位女子就是在自作多情。一个承诺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情实感,更不代表它会永远维持最初的模样。承诺只是在两个人发现彼此之间的共鸣时的情感喧泄,它可以是地久天长的真实,也可以是转瞬即逝的虚假。承诺的性质并非自己可以左右,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不应该坚持活在这种美好的幻觉里,并且因认为有人屈服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始终向对方给予期待和索取。人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期盼他人给予帮助和施舍。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承诺而全盘托出,而应该有所保留。毕竟,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承诺的确可以作为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梁,但是如果想要过河,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它是一时的结盟,而非我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失望的几率是很大的。
诺言有的时候其实就是谎言。在不同的心境之下,人的思想会有所不同。因为心中的意愿需要铭记与证明,所以人会许下诺言来作为标记。但是时过境迁,情感开始变得寡淡,渴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内心的惰性会随着意愿的逐步实现而显示出力量。如果无法借助自身或外界的力量与之搏击,就会被俘虏,就会沉醉于当初讨厌得大义凛然的事情中而荒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偿失。但人就是这样的动物,在整个过程中,会幡然醒悟,但无法改变和控制自己。因为此时此刻自己已经成为自己的傀儡。最终,只是伤害自己与他人。

亚里士多德那句家喻户晓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令许多人觉得真理是至高无上的,要么就不去追寻,自己得过且过,因为追寻真理的过程是艰辛的,若半途而废则是亵渎,要么就是耗尽一生去探索。
从此,真理成为了一块试金石。
但是,我觉得这是不正确的。真理可以作为一种信仰,至于信或不信,完全是个人的兴趣和缘分问题,没有必要一提到真理就条件反射似的给自己的心压上一块大石头。但是,如果选择相信,生命因为努力和追求而拥有独一无二的意义,这是一件好事。可是一些人将所谓的真理视为自己黑暗世界里的唯一的光芒。为此,他们赴汤蹈火,趋之若鹜。这是一种崇拜。但是这种崇拜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存在。因为它本身的性质会根据每个人的情感强弱和付出多少而变化:过多,是盲目无知,是走火入魔;过少,是不够坚定,是不求进取。如果想要恰到好处,就必须保持清醒,学会在一定的高度上用正确的方式去省视和判断。
总而言之,真理只能作为动力的起源,不能作为生命的全部和终结。

“不管人是富裕权贵或受众人捧护仰慕,还是籍籍无名糊里糊涂自生自灭,死亡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人。人不知道自己会何时死,怎么死。在生死无常的实相之前,得以省思自己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在严峻现实中的处境。某一刻,喧嚣的娱乐、购物、网络直播、追星追剧......一切虚假繁荣都平息了。在孤独、恐慌、不可见、不可测之中,人被迫面对真正存在,被迫回到自己的内心去重新冷静地思考这一切。
········现在信息速度太快,来源混杂,恐怕各种网络负面消息制造的心理阴影,带来的创伤也很重。除尽可能静守在家,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也要适应于孤独与冷静,进行心理调适。感受和观察自己的内心波动。减少在慌乱、愤怒、担忧上消耗太多能量。而经常记得在心中升起温柔、光明、祈祷与祝福,抚慰自己与他人。内心正念是无形的支持。”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一切都在迅速发展的时代。因之衍生的声光电影、色相皮囊,是围困众生的沼泽。可世人大多对此无知无觉,一昧沉浸在新奇、刺激与忙碌中,仿佛只要自己得到,就可以强大。
而这一切只会让自己结出一枚空心的果实,看似饱满,实则岌岌可危。自己将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自拔,最终溺死于这曾经被自己视作极乐的地方。
种种病疾与祸患来临时,因为自己将更多的力量投至物质的追求中,没有做好准备,曾经固若金汤的一切顷刻土崩瓦解,才知生命的破绽重重与不堪一击,才知手忙脚乱地弥补,并自我安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可是自己还有能力与机会东山再起吗?
精神被娱乐淘空,肉身被不懈的追名逐利弄得疲惫不堪,拥有的财富并不能换取此刻想要的健康与欢乐。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疾与祸患,懊悔与顿悟似乎毫无意义,只是徒添包袱。
所以无论在做什么事情,都应在恰当的时刻扪心自问,告诉自己:声光电影终将会像雾一般消散于阳光的照耀,自己所爱慕的色相皮囊终会凋零于时光的流逝。那些事物可以拥有,但是不能只拥有那些事物。毕竟,用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注定难以长久的东西,需要考虑,需要适可而止。
否则,生与死的区别将成为子虚乌有。我们将每时每刻都面临传染病的侵扰,这种传染病的名字是,欲望,贪婪,我执。

人最深的恐惧并非来自于对外的探索,而是人对内的挖掘。
世界再大,也只有这么多东西等待人们去发现。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完成的事情。
但是人的内心所蕴藏的东西,是真正的无尽藏。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只有自己可以去发现与深入。
但是人们大多不愿意将自我剥离,然后以第三者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这是一场自我多重人格间的审判。将自己的面具统统撕下,只余一个本初的模样,而这个模样本身即是已知中的未知,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终极的释放,但是同时也会是彻底的颠覆。仿佛面临深渊,解脱与消释之中存在深深的恐惧。
宛若行走在一座庞大的镜像迷宫中。所以更多人选择闭上眼睛,不去看镜中的自己,跌跌撞撞走尽一生。
不过,走得再急,也要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摘自2020年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