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作者: _禾苗_ | 来源:发表于2024-05-19 09:13 被阅读0次

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社会态度

一、含义

社会态度即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

1、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理解等)

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其对象可以是人、物、团体、事件,也可以是代表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勇气、困难等),还可以是制度(高考、婚姻等);

2、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等)

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等)

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行为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维度

1、方向

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或否定的指向。包括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等。

2、强度

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强度。

3、深度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的卷入程度越深。

4、向中度

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

指个体态度再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三、态度的心理功能

1、效用功能

也叫适应功能(工具、功利功能)

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2、知识功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3、自我保护功能

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

4、价值表达功能

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

四、态度形成

1、三阶段理论(凯尔曼)

(1)服从:人们由于担心受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采取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2)认同:从心理上认可榜样;

(3)内化:把态度当做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

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曝光效应: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阿吉赠)

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有计划(有意识)行为理论。

该理论是阿吉赠从理性行为(合理行为)发展出来的理论。

人类有计划(有意识)行为取决于:

(1)指向行为的态度

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2)主观规范

是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考虑。

它也由两方面决定:感受到的其他重要他人的期望、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

(3)知觉到的控制感

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五、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1、态度的特殊水平(越具体越准确)

2、时间因素

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公众自我意识)

4、态度强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直接经验,是否有意识深思熟虑)

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

7、心境的影响

8、情境的作用(勒温 B=F(P、E)

9、自我监控


态度的测量

a.直接测量:利克特-总加量表、瑟斯顿-等距量表(1-11)、奥斯古德、苏西-语义分化量表(双极形容词 )

b.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


六、态度转变

1、改变态度的方法

(1) 劝说宣传法  (2) 角色扮演法

(3) 群体影响法  (4) 活动参与法

2、态度转变理论

(1)平衡理论 P-O-X模型(海德)

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一种情绪压力使系统达到一致性,这种压力使系统由不平衡向平衡过渡。

人们再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关系八种组合。


P-O-X模型(海德)

P代表一个人,O代表另一个人,X代表一件事物。(产生8种组合)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

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不协调)"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个体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为了缓解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以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自由选择、努力付出、决策后等。

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违背逻辑、文化价值有冲突、观念层次有冲突、新旧经验有矛盾等。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等。


睡眠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迟,人们就不太会关注信息是谁说的,而只关注信息本身。


3、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因素

专家资格(睡眠效应)、可靠性、受欢迎程度。

(2)说服信息因素

信息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呈现顺序和关联性。

(3)被说服者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动机水平、自身免疫情况、个体差异、综合因素、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

(4)情境方面

预先警告、分散注意。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偏见


相关文章

  • 【4】我们的经验世界由我们自己建构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

  • DAY8-关于态度和从众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笔记 一、关键词 态度,广告,从众,社会影响,电击实验 二、今日导语 今天将学习有关态度和从众的问...

  • Day4—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社会情境、解读 二、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它与其他学科有...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杜迎超读书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伤...

  • NO:632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5 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态度 1、西点军校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很多心灵鸡汤也都在描绘,树立正...

  • 【你不知道的】撸啊撸中的社会心理学

    介绍: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和撸啊撸有什么具体联系? 社会心理学,...

  •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群体的无意识让个体丧失了理智,成为了

    【读书笔记】 【1】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绝对算得上社会心理学领域...

  • 社会心理学笔记<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

  •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书评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包括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三章)、社会心理发展(...

  •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重点 ◆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 价值中立原则◆ 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一、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nc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