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的怪圈
中国的商家或企业大约都是一锤子买卖。
当大街上鸣锣开道,两旁打扮得妖冶的男女青年举着牌子,宣称“###”开业的时候,##店家或公司已准备关门大吉了;
当大街小巷的广告飞舞,宣称XX产品天上绝无、人间仅有时,##厂家大概离破产已经不远了;
当“一流”、“名牌”的头衔铺天盖地而来,财源正如初起的春潮滚滚涌动时,##厂家大概已经穷途末日了。
这似乎是中国企业、中国商家的一个怪圈。试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大的、小的、成形的、不成形的,一批批的企业兴起了,又一批批的企业倒下,然很少有百年以上的老店出现。
据报道,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58年,而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8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
在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这个结论是否权威,姑且不论,但看看周围走马灯似的不停变换着的商铺,便略知一二。
对于此,有智者说,这是缺少企业文化的缘故。于是,店家或厂家使出浑身解数,想出种种奇招以吸引顾客。
前几天上街,在一家小公司门口,五、六个着装统一的女孩,双手各执一汽球,不停地摆臀扭腰,蹦蹦跳跳,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加油,加油,为##加油!”看着甚是滑稽。
周围一大群人,皆不明就里,或以为在发神经,或以为在演猴戏。岂不知,那是公司在做员工培训,自己为自己鼓劲,自己给自己打气。
以一定的手段为企业增添活力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在自己的服务意识和信誉度上下功夫,而以这样的形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那就不仅是滑稽可笑,而是浅陋和卑俗了。
其实,中国商家和企业的最大弊端,就是眼里只看到“钱”,心里只装着“钱”,从来没有为它的服务对象——客户设身处地地想过。
一旦小有规模,小有成就,赚钱有望,便立即撕下“和善”的面孔,以种种不齿的手段蒙骗对方,小惠引诱,陷阱设伏,假话弥天,假货盛行,在不长的时间里即失去顾客的信任,难怪他们只会昙花一现。
这也正是许多中国企业宁愿把员工变成跳舞的猴子也不愿自我反省的后果。
诚然,是商人就要赚钱,是企业就要获利。但龟蛇动转,自有其道,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经营之道,都有自己长期蕴积而成的发展内涵。
那么,企业的“道”是什么?
就是信誉、服务和质量,就是一切为大众着想,为市场着想,为顾客着想的创业理念。
只有大众认可了,市场需要了,顾客满意了,企业才有无限发展的内驱力和动力,才能长期生存和壮大,才有取之不尽的利润源泉。
纵观国外百年以上的企业,无不在产品的质量、创新和顾客的利益上下功夫的,而少有猎奇的宣传和漫天的广告。在它们看来,制假售假,蒙骗过关,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断企业的后路。
因此,它们宁缺勿滥,宁精勿多,不断使传统品牌锦上添花,实现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市场的共生共赢。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急于获得“钱”途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企业;心里装满客户,装满民生,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钱自然会找上门来。
中国的商人和企业当鉴之!
2017年,物质充盈弥漫着挥霍硝烟;
2017年,精神满地散发出迷人香气。
在这既混沌又二元多纬度的世界里,
保有清新之睿智,具备雄才之伟略。
这是商业致胜千里放眼天下的旗帜!
———《从优秀到卓越》王骐溱结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