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06-15

2021-06-15

作者: 爱秋拾 | 来源:发表于2021-06-15 23:52 被阅读0次

㈠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一样。如此理解人生,我们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

㈡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㈢年轻人,是该多吃些苦、多走些弯路吗?

我有两位远房长辈,吃过许多苦,绕过许多弯路,极其厌恶这两句话。

半个世纪前,他们本来在苏州读高中,然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送到无锡乡下去了。每当他们开挖田埂、捉取泥鳅、夏天被晒掉皮、冬天冻得要死、被乡下的穿堂风嗖嗖时,就对吃苦这种事厌恨无比。每当去找人反映情况,总能听到这句话。当然词句并非完全一样,意思却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宗:

年轻人,吃苦是福,要多走弯路多吃苦,才好啊。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后来他们才知道:他们本来可以不这么苦。但当时的领导,背后这么说:苏州人就是娇贵,就是娇气,就是要让他们多吃苦,才好练出来。

他们吃了许多的苦。然后,在我刚出生不久的年份,三四十岁,就一个有风湿,一个有腰椎问题了。其中一个因为身体原因,内退了。

他们的同代人有些也吃过苦,事后还很自豪,觉得吃苦锻炼了自己。但他们二位不这么认为,尤其是风湿疼发作,尤其是腰椎不舒服到坐不直时,就念叨:吃苦吃苦,有个狗屁用!

理论上,如果设定目的是:让人少走些弯路。

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增进学识、传递经验,甚至授人以渔。

所以世上才有书籍,才有学校,才有教材,才有老人们经验之谈的教诲。

比如,我爷爷以前炒虾仁,往滚油里倒水,手烫伤过。他后来很喜欢说这个,就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重蹈覆辙,而不是让我们自己烫一次,然后记住了。

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与经验的累积传授,人类才有了今天。人类并不需要再被扔到荒野,学习钻木取火、茹毛饮血。

如果目的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最直接的方法,难道不是直接传授给他们吗?

所谓的,让年轻人自己走走弯路吃点苦,通常是出于这么种意图:

许多年轻人,年少气盛,不肯接受经验教训,缺少学习能力或自理能力。那么,好吧,那就小马过河,自己尝试一下。

但请注意,这里的吃苦,是带引号的。

任何训练,其风险应当是被掌控的。事实是,大多数苦难,足以对人产生摧毁性打击。只有一些被控制的、细微的苦难,才让年轻人可以吃过一点苦,知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才知道在逆境中,如何应对。

这种程度的苦,可以是有益的锻炼,但同时,依然是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方法,来用恐惧警示年轻人。

直接传授经验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是正面的引导。

让年轻人自己闯吃点苦头好少走弯路,是带有伤害性的激励。

就像我们说,教孩子游泳,把他扔水里,就自己会了,许多孩子是这样练出来的。但如果救护不当,也会有孩子会因此落下心理疾病,甚至肺病。

吃苦本身并无益处,只是一种特殊情境的营造而已。

所以,如果意在让年轻人在恶劣环境下锻炼锻炼,是好事。

在逆境中磨练心态,则很微妙。这可能激发斗志,也可能挫伤年轻人的自信心,留下心理阴影。后者对年轻人而言,很可能是致命的。比如,我们上一辈人经历过的那些伤痕,他们现在只能自我安慰说是有价值的——可是,是真的吗?

如果可以选择让年轻人不吃苦,我觉得,还是不吃苦为好。要对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实行惩罚式的残酷磨练,也得因材施教不是?

苦难毕竟不是好事。能作为教育的苦难,通常不是真苦难。

而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是史诗英雄,没必要用苦难来折磨他们。

人类累积许久的文明,是为了让大家过得好,而不是为了让人继续过刀耕火种生活的。

我有一个略带恶意的意思,不妨说出来好了。

有一些前辈,自己是在苦难里磨练出来的,于是相信了只有苦难才能考验人。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总觉得填鸭式教育才能培养真才。

这种心态,其实有些中世纪,很经验主义,还很主观。

他们无法接受其他的方式,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见识过其他的方式。

另一种逻辑则更可怕。

我认得一位我外公的领导,亲口对我外公这么说我舅舅:

“我们都是吃苦出来的,他凭什么一开始就能享福?”

挫折教育不是坏事,但许多执行挫折式教育的人,其心态和逻辑,并不那么美妙。人类发展到现在,靠的毕竟是知识的累积与经验的传授。我们的终极希望,也是以后的人可以少用苦难来换取经验。

而不是重新从刀耕火种摸索,让某些人得以满足:“哈哈你们吃苦了,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吧!”

当然,最后还有一种人,他们宣扬你吃苦对你是有益的,所以少发一点工资少放一些假是有益的锻炼,这通常是因为:他们是你的老板。

㈣六十年相濡以沫,从苦难岁月中相携走来,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站在身边的,永远是彼此。  

我载着你,你载着风

潘际銮是中国焊接专业的泰斗,中科院院士;李世豫是北大教授,化学专业著名专家。让他们爆红的是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潘际銮,稳健地骑着电动自行车,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坐在后座的夫人李世豫轻轻搂着前面老伴的腰,苍苍白发随风扬起,眉眼含笑,虽已耄耋,浑身却有着少女般的活泼……

如今,因为担心夫人摔着,潘际銮院士不再骑车载她了,而是改为手牵手,去菜场、去学校、去访学……时时刻刻不分离。潘际銮是南昌大学的老校长,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老两口回南昌大学故地重游,牵手走在这条路上,也被学生拍到了。

年轻时骑车,我载着你,你载着风;如今,白发满头压马路,你左手,我右手。人世间的爱情,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  

看准了,认定了

在大众眼中,潘际銮似乎一直籍籍无名,哪怕如今他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早已高达千亿。夫人李世豫解释说,一是因为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具有保密性质,不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二是作为经历过苦难的一代,潘际銮品尝过家国将亡的滋味,“就想单纯地干点活,为国家挣一点算一点”。潘际銮身上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倔强,而夫人李世豫就是认准了他这一点。

潘际銮23岁本科毕业后留在清华任教,当时李世豫19岁,来京考学。潘际銮的室友是李世豫的老乡,两人就这么相识了。彼此惺惺相惜,成了恋人。但没过多久,潘际銮就主动申请赴哈工大深造。“哈尔滨天寒地冻,生活条件也差,年轻老师们都不愿意去,他二话没说就举了手,都没和我商量。”尽管如此,李世豫还是默默支持了潘际銮的决定,只是有一事让她啼笑皆非,尴尬了很久。

那时,国内的焊接专业刚起步,人们对焊接的了解等同于零。所以,当得知李世豫的男友在搞焊接时,身边的人都笑了:“李世豫,你男朋友是搞焊接的,他是焊洋铁壶还是焊自行车?”被问得多了,李世豫就写信问:“学焊接到底能做什么?”

这封信后来被潘际銮当作钻石婚纪念相册的扉页。每次翻及,潘际銮都会大笑,而李世豫则会腼腆地低头:“他十多岁就在炮火声中四处逃难,后来流亡到昆明,进了西南联大。他知道强国必须强工业,自此就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焊接在了一起。” 

你主外,我便主内

潘际銮和李世豫异地相恋五年后才结婚,而今已相濡以沫六十年。后辈羡慕,向他们取经,潘际銮只一句:“从相爱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夫人主家,我主外事。我管钱,她管物。若问家里东西放哪儿,我不知;若问钱有多少,她不知。”

对潘际銮总结的这套婚姻秘籍,夫人总是含笑默认。最明显的例证是,年近九旬的潘际銮几乎是“生活白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夫人说潘际銮“家务完全不会”后,潘际銮心下有些不服,晚饭前便执意要做份番茄蛋汤,但到了调味时,连盐和味精都分不清楚,无奈只好向夫人求助。过后,潘际銮不得不服气地自嘲:“说焊接我什么都懂,说生活我一窍不通。”

有后生小辈为李世豫惋惜:“潘际銮硕果累累、声名显赫,您却从年轻时起就一直默默坚守在北大教书。为家庭奉献那么多,不觉得委屈吗?”李世豫总是轻言细语道:“委屈什么?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孩子,很好的……”

结婚后,潘际銮从哈工大毕业回到清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家里没了顶梁柱,李世豫就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公,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孩子。“家里最艰苦的时候是何时我都不知道,她生三个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甚至都记不起三个孩子是哪天生的……”

从年轻到耄耋,潘际銮一心扑在焊接事业上,鲜有心力照顾妻儿老小,“年轻时甚至都没有一丝愧疚”,但唯独对夫人独自生育三个孩子这事难以释怀,年纪渐长之后更是不由自主地频频提起。夫人总是体贴地安慰:“你那时忙焊接,一心做事,再说,你在我身边也帮不上忙。没事,我自己可以的。我生孩子前都看过书,心里清楚,不怕……” 

你在,我便有支持

年轻时,潘际銮常年在外奔波,夫人和他的交流方式是“每个礼拜必须有一封信,我给他一封信,他给我一封信”,这封信,能寄出,便寄出;寄不出,便写下来,夹进日记本里。潘际銮带领团队攻克国内首个核反应堆结构焊接这一高难课题时,与世隔绝的那段日子,他们就是靠这每周一封的信件支撑。

年过六旬,潘际銮应桑梓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南昌大学首任校长。当时的江西还是个“三无省份”——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从填补这几个空白的意义上说,潘际銮是回家乡“救火”的。为了支持潘际銮,夫人提前办理了退休,举家南迁,陪同潘际銮效力家乡。

再后来,潘际銮退休了,退休后重新开始招博士生,重新组建自己的团队,把他昔日的老部下召集到一起,一群八九十岁的人带着一群年轻人,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发光发热。

潘际銮分给夫人李世豫的时间很少,夫人说:“他忙得很,你看他现在都快90岁了,还天天上班。”话语间没有一丝责备,有的只是欢喜与骄傲。

其实李世豫一直为潘际銮的成就骄傲。2008年年初,潘际銮完成了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的焊接工程,高铁验收时,潘际銮特意请夫人去体验。回来后,夫人的脸上神采飞扬:“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极了。高铁的速度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

谈起一辈子的过往,李世豫说:“他既然是一面红旗,我就不能拖他后腿。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而潘际銮则背着夫人,悄悄地说出了人生余愿:“我希望她长长久久的,她在,我就有支持。”

如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最浪漫的事不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关文章

  • 中学与西学的互通

    中学与西学的互通 林汉扬 3204 120 收藏2021-06-15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一...

  • 晚风

    2021-06-15 才因病离开了半天 就觉得自己有好多想写的欲望 睡不着,躺床上觉得烦躁,起来,依然烦躁 什么时...

  • 文字游戏?

    2021-06-15 晴 节后上班第一天,我们开会,而且是一次重要的会议。 由于很多特殊情况,会上大家不欢而散,而...

  • 人和人硬件是差不多的

    日记838篇 2021-06-15 经历过大困难,再经历小困难,就会有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从0做到1,再遇到任何困难...

  • 时光邮局

    时光邮局 原创葹以坐南朝北望东听西2021-06-15 20:49 收录于话题 #葹以的原作2个内容 #来自远方的...

  • 我看到负能量吹胀了这个端午

    写于2021-06-15 受刺激了,所谓亲戚,不过是利益链条上的一个环。不会再有下次了,廉价社交到此为止! 以后不...

  • 璇子:个体崛起时代,创业者比拼的不是时间,甚至不是效率,而是……

    #跟璇子一起IP创业用新商业模式开启你的可持续年入百万2021-06-15 第48天 假期三天你们都是怎么过的? ...

  • 2021-06-15

    辞别再去相见日,终是一人度春秋。 人世间我们会经历各种相遇和分别,而其中的各种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千万不要与人说,...

  • 2021-06-15

    姓名:潘珊群 公司:宁波市镇海承迪文具有限公司 盛和塾第456期六项精进反省一组成员 (日精进打卡第900天) 【...

  • 2021-06-15

    昨天和一个孕妇朋友聊天,她一直在抱怨着她最近的生活。说着对婆婆的埋怨,和对老公的失望,说自己怀着孕,还一个人洗衣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ot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