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云骞,秉持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理念的社工师。
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提到了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头羊。今天看到一则消息,不仅让我想,如果医生也患病了,谁来救救医生呢?
昨天说我想做点其他心理师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做社工的宣传、教育和推广,让政府社会关注这个领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精神卫生社工和医务社工事业中来。因为抑郁症患者康复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在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精神卫生社工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完全康复才有现实的希望。
精神科医生在所有精神卫生岗位中地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接受过最严格的时间最长的医学、心理学教育,没有十年时间是根本无法在大医院里做诊断、开药的。可是今天看到这则发表在医生内刊里的消息——美国医生成自杀率最高职业,顿时让我感到心酸和担忧。
美国医生自杀的前三大原因
今年 5 月 8 日,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公布了一份调查,称美国医生的自杀率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为 28~40/10 万,是世卫组织公布的 2015 年美国普通人群自杀率 12.6/10 万的两倍多。情绪紊乱、酗酒和滥用药物是医生自杀最常见的原因。 5 月 23 日,Medscape 就这个话题也做了一项民意测验。被调查者中 65% 的医生、41% 的高级临床注册护士,还有 38% 的医学生,他们表示曾知道有过或现在身边仍有医生自杀或者尝试自杀。大部分被调查者列举的自杀原因前三分别是职业耗竭(burnout)、抑郁(depression)和压力(stress)。 同样在上个月,美国纽约大学 Langone Medical Center 的一位四年级医学生和一位住院医师在一周时间内双双自杀。 Medscape 表示随着每日一例成功的自杀案例,美国医生成为了众多职业中自杀率最高的。(via Medscape)
如果医生得了精神疾病,谁来拯救患者?
刚才提到了职业耗竭,抑郁,压力。我们分别来看看医生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心理困扰。
(一)、职业耗竭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耗竭在许多职业都会出现,在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医护人员中特别突出。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 对工作丧失了以前的饱满的热情,情绪突然变得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 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比如老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二)、抑郁
医生的收入不低,在大医院上班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冬暖夏凉的环境,应该满足才是。为什么医生会成为抑郁症高危人群呢?
据调查,中国约六成的医生生活方式处于不规律的状态,不同的科室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急诊科的医生健康指数处于垫底,儿科、内科、外科、肿瘤科、麻醉科、妇产科医生健康状况也同样让人担忧,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各科室的医生总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情绪焦虑成为医生最为突出的负面情绪。每天要面对患者、疾病,还要处理医患关系,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黑白颠倒的工作状态早已是家常便饭,,一场手术下来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高强度并且压抑的工作氛围,很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所以医护人员成为了抑郁症的一大人群。
(三)、压力
刚才提到医生的压力很大,那么医生的工作压力来源在哪里呢?如何管理这些压力?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离婚率过高:因为加班,工作太忙原因,医生、护士离婚率过高,特别是护士行业;
2、工作压力:在医疗实践中,诊断、治疗的效果是难以准确估计与确定的。因此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漏诊、误治及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在诊疗工作中,为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少做检查或不做检查,却为日后发生的病情变化埋下了隐患,一旦发生纠纷,需要举证时,医生拿不出检查原始记录;在诊疗中要求病人做某项检查,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易被投诉乱检查、多收费。病人发生欠费、逃费后,所属科室、个人要承担追费责任。
3、精神压力:医务人员与患者医疗知识的不对称,病人对医学科学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最终未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值,患者家属因不满治疗结果引发对医务人员的人身伤害,无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安全感,使得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产生恐惧感。
4、社会环境压力:社会舆论对医务工作者的负面报道过多,导致病人对医院的不信任。如红包、事故、索赔、药品高额利润、回扣等,影响了医务人员形象,挫伤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和积极性。随着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各地医院转制、出卖的信息影响着医务人员,工作保障、个人前途问题影响着工作;同事弃医从商(医药代表、医疗器械代表等),与其不菲的收入对比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
5、成就压力:职称晋升问题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工作,医务人员业务水平高低和收入的增加体现在职称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须撰写论文、做课题,否则就很难在职称上的晋升,获得成就上的认可,收入的增加。
如果医生在多重压力下得了抑郁、焦虑的精神疾病,会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谁来保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权威者医生的健康呢?
小编整理了以下几点预防抑郁症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医生有所帮助。
1、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虽然说医生在健康卫生领域是属于较高的权威地位,精神科医生是精神卫生的领头羊,但是并不是说内外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就不会得抑郁症,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得病。医生不要碍于面子,如果有出现精神不佳的状况,要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社工的帮助。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做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意志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医生的抑郁症的预防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
4、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抑郁症的预防还要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艺术、音乐等。
关于医生成为自杀率最高职业,你有什么感想,欢迎你在留言下方参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