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赶高铁,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没来得及看表,出了地铁站才扫了眼时刻表,发现时间超紧迫。因为没带证件,原以为会在验票环节卡顿一会,没想到这一关蛮顺利,反而是电梯给了我意外,半晌才下到底层。不出意外从电梯出来的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时看表的我感觉真的只等下一趟车了。
在站台上候车的时候还在恍惚的想着,我要是变成这样的老态龙钟、行动迟缓时可怎么办呢,也这样还是会更差一些。那时瞬间想起宫崎骏在《千与千寻》讲述的,人生就是开往坟墓的列车…看来让自己坚持灵魂和体魄强大些是对的,这样才能有可期待的岁月,让自己感恩陪伴的人,自在的继续向下一程进发直至终点。
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公共交通惯例紧张。上了动车,打眼一看好像没有空位,惯例老老实实坐在边凳上,等候列车员在开车后的空档,主动交待个人情况。
这时一位持商务舱车票的少妇带着孩子(现在仿佛好久没有少妇这个称呼了)上了车,向我身边的列车员打招呼,提出自己的票有点麻烦,两个商务舱座次,一个在1号车,还有一个孩子的票在8号车,能否请车上的工作人员想想办法。
列车员是个小姑娘,得知情况后很客气的帮助联系。在得到联系的几分钟后,少妇开始一扫之前的探寻口气,渐而一种嗔怪的语气埋怨起列车员,高铁是怎么回事,给我们卖这样的两张票。
列车员依然微笑请她耐心等候,答复最快速度给她联系席位,求助8号车同事在车厢内找寻刚上车的商务单身旅客进行调换,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
此刻我却对这位少妇颇有意见,首先不同车厢一定是购票环节的原因所致。基本上买车票的时候1车或是8车仅剩一张了,为了满足两人出行,只能接受不同车厢的事实。那么在上车以后,提出自己的困难并得到解决时,不对列车员的热心服务表示谢意,那也不应该用问责的语气对待吧。
为什么从探寻口气转为责难口气,这让人感到得寸进尺的倾向。难道发现有机可趁,就可以居高临下,把自己购票的问题转嫁为对列车员的要求吗,商务旅客的素质不是应该更好一些,尤其对服务人员不是应该表现出个人修养吗。
从她提出问题开始,就能看出不是乘坐高铁出行不止一次,很是知道上车怎么提出个人诉求。其实诉求可以接受,也在积极解答,只是变成盛气凌人的责问让我大感列车员的不易。
当然,我承认有同行的关心,使得这种内心活动有抱打不平的立场,产生共情。但绝不是同情或是怜悯,我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关心。即便小列车员觉得遇见这样的事蛮正常,但是旁观者仍然觉得,被帮助的我们,对施助人应有一份感激或是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