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又为什么要去孝顺父母呢?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对话很长,不过前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论述完了在我与孔子观点的不同与高低,因为载我不想守孝三年,是因为他认为这样会破坏他的效率,他的礼仪也必然会崩坏。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要守孝三年,到底是在考虑效率问题,还是这是他们真正从心而发的,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孔子也在这一段对话,后面指出:我们之所以要守孝三年,其一是我们的人心促使我们去这样做,其二就是自从我们有自主意识之前,也就是从出生到三岁,都是父母一手辛苦将你守护到了这个年龄,当你的父母去世了,你难道也不应该以同样的方式艰苦得去守护你的父母吗?所以孝与礼的一切本质都是从心而发的,在孔子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之所以说父母去世必须要守孝三年,就是为了唤醒每一个人的孝心呀,因为如果没有人去这么做,一切说的话也都是空谈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在跟我们解释,我们要以怎样的形式去孝顺父母。想想我们现在是不是有很多成年人都只是仅仅养活父母就行了,并且认为这就是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做这些人的心中是抱着一颗孝心的,但是你这样的作为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即使是狗和马,也是有人饲养的。所以孔子就强调了,对于父母的孝一定是要荣辱恭敬顺从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与养狗和马没有区别。你的父母更多需要的是精神与情感上面的爱与支持,并不是物质上面的支持。金钱在父母眼中是代替不了你的,你一定要真正的将孝,从自己的心中挥发出来。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这一句话就在强调“色难”,为什么说在行孝的方面会“色难”呢?色难就是保持好自己的脸色。对他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受到外在事物影响,从而影响到父母。父母一定是非常关心你的,那么你天天让父母看着你心烦气躁的样子,父母心里也会不好受。所以说在我们见到我们父母时一定要和颜悦色的。如果真的是受到外界影响,无法避免的话就尽量不要要让父母见到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让父母舒心,这就是非常难做到的一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当你成人身强力壮要去干一番事业时,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父母也在逐渐的衰老,在古时候啊,人的寿命也就四十来岁,而那时也就正是你身强力壮的时候,你是否有感知到父母的年老以及对于自己无法为父母做过多的事情而感到遗憾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当你已经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时,就要照着以上方法去决定如何实行你的父母的孝心了。
对于父母的孝,存在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当你真正的去孝悌父母时,就要考虑该如何去孝,要反省你的孝是不是真正从内心发出的。一切都要从父母的感受做考虑。如果你的孝,不能够满足父母的需求你就要看看是不是自己并没有尽力,或者自己孝顺的方向错误了。
我认为我从心底是非常想孝顺父母的,但是总是因为父母的一些小纠纷从而使他们生气,我还是不够的孝,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的一言一行会让父母有什么样的感受,所以说我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因为孝才是礼之端,我们需要擦亮蒙在心上的灰尘,充分将自己的心行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