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写作了。
后来,我才发现,实在挤不出来文字是我书读的太少。可是当我明白这一道理时,我已经不需要写东西了!人就是这样,越是失去什么就越想找回什么,说白了就是不甘心。
大学时期,我有很多的空闲时间需要打发。身处女子学院感觉无恋爱可谈,我就只好找些事情来做,来充实时间,嗯,顺便充实自己。
我会去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看。总结下来,我居然惊奇于自己选择书籍的变化。最早的时候我借阅的是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类书,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倾情推荐的那种。后来,由于本专业学习的涉及面实在太杂,看的书也就越来越杂了,不过还是跟专业有那么一丝丝关联。西方名画鉴赏,西方游记,西方建筑……好吧我承认游记和建筑是我个人偏好罢了。虽然看过很多名画,可是西方人的名字或者说画的名字要么太长要么念起来绕口,现在回想起来也只能说出寥寥几个,不过那种书的色彩感以及印刷质量纸质的顺滑感还是极好的,让人觉得看起来都将是生动有趣而不是白纸黑字初见还未细细品读的苍白感。再后来,我挑书只看书名,书名足够吸引我,我就搬下书架来看。那些被我借阅来的书有时在图书馆的桌子上排列得整齐有序,有时在我的床头和个人物品亲密相伴。总之,那些阅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觉得自己没有在虚度光阴,我这样安慰自己。我觉得这是我一个人的精彩,可能它伴随的大多都是沉默和偶尔噗的一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没有在老去,我只是在阅读中不断地前行,跨过一座又一座文字堆砌成的山。
我觉得我本人骨子里是呆板且愚钝的。比如我在看书名挑书的那个阶段,才想到了做摘录。把自己喜欢的句子都摘抄下来,因为有些句子直入心坎儿,值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输进手机备忘录。没办法,人的记忆能力在成千上万文字的随机组合中总是贫乏的。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把生活过成段子》,之所以印象深刻,或许是我这20几年来头一回整理那么多的书摘出来。我就喜欢看些大实话,大白话,其实它本身没有很多段子,反而都是很多生活小片段的映射。
起初我只是想尝试去阅读,后来却有了奇妙的发现。有的时候,人的脑子会很乱,总是有怎么理也理不清的思绪。这个时候你去一头扎进书里去,就会觉得头脑瞬间变清楚了。不知道书的内容和现实中你正在遭遇的事情有什么关联,反正就是这样妙不可言。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心有点慌,一想到我还有很多想读的书没有读就觉得自己亏。于是我越发地努力读,读那些清华学生的话剧戏剧表演,读那些才情很高随便把文字拼凑在一起就能写得直指人心的女作家的作品,读那些充溢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西方小说家的作品……
现在我要去喝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