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赝品吗
20190131
题目听起来就有些怪怪的,似乎从没有人说过《清明上河图》有假,但是确实有多个《清明上河图》存世,而且还都在显贵之处存放,与其他一些“奇珍异宝”享有同等的尊贵,这却又是为何呢。
照理,类似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艺术品类,都是孤品,很难有第二件传世,它不像其他的品类,比如瓷器,可能有一组多个。
在一件物品被认可之后,便具有了超常的价值,往往世间就多有仿冒之作出现,以假充真,为了逐利,这类物品有一个雅称,叫“赝品”,而对于赝品的态度通常是没收、销毁,甚至还要追究制假和用假者的责任,比如假钞,就是一例。前一段时间有一档“鉴宝”节目,就是对于认定的“假”作,实行当场损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假货、仿品、赝品的态度。
但是问题来了,真假如何确定、谁来定夺。就目前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制假的技术水平衡量,判断真伪绝非易事,也不可草率而为。想当初乾隆还是康熙,如果也是如此的态度和做法,恐怕就会毁掉一个《清明上河图》。
其实对于“第二件”的存在,可以有多种认知和态度。就命名来说,有摹,有仿,摹和仿有学习和致敬的成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造和作,实际的过程相同,只是目的不同。造,是造假,作,是作伪,为的是鱼目混珠,获取利益,而这样出来的,统称为“赝品”。摹仿之作与赝品只是一步之遥。
就《清明上河图》而言,不排除当初有的是想成为赝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也开始回归了,就像一句佛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存在,而被接受。
就传世的《清明上河图》而言,确切的说法至少有30多个版本,存放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馆之中,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不只一本,辽宁省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也有不同的版本,而且其地位和价值并不逊色。
那么这里面,那一个是真的,那一个是假的,当然是不能这样问问题的。对于《清明上河图》,没有真假之说,只有版本不同,而不同的版本,又有不同的内容和价值。
清明上河图,已经不是具有单一指向的专有名词了,其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变化,用宋词做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词牌,“念奴娇”,有固定的格式、韵律,只是内容不同,但是总体以豪放抒情基调,因此绝不能想象,用“声声慢”来表达“赤壁怀古”这样的情绪的。
清明上河图,始于北宋,就是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摹本,现在传世的就有三个以上的版本,而已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上。之后元也有三个摹本传世。到了明,摹本更多,而且明的摹本,已经不再是摹本了,可以说是重新绘画的“清明上河图”了,只有形式,换了内容。相对而言,明的摹本更多,至少有九个以上的版本。到了清,又有了变化。由于在世的版本太多而无法确认,清又有了一版,这一版集宋明各版之大成,又有创新。同时,清版,或清时的摹本,至少有五个以上。
对于这些版本,能说出真假吗,当然不能,即便是摹本,也有创新,也有变化。那么这些版本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呢。有专家和学者认为,可以在几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绘画技法、表现形式、画面内容、史料价值、考古价值等多个方面,都值得思考。在分析各个版本所表现的内容,可以进行人物、民族、市场、经济、建筑、医药、军事、法律、造船、地理、河道、城门、城墙、民俗等方面的研究。用一句俚语来说清明上河图,似乎并不为过,清明上河图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装下,里面要什么有什么。由于清明上河图的这些特点,有人提出了一种类似于对于《红楼梦》研究的“红学”一样的“清明上河学”意象,而且已经形成规模。
至此,就可以回答题目的问题,《清明上河图》没有赝品,只有摹本和版本。目前在大的方向上可以分为四本:宋本,元本,明本和清院本,其划分基于生成年代,再细的还有单独的标签,比如宝笈三编本、元秘府本、青州本等,而更确切的还是以收藏地点为确切。
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还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代 范宽《溪山行旅图》,这些都是长卷,绘画方法相近,却没有更多的后世追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相比之下《清明上河图》更加客观,更加写实,更加现实,少有主观情绪,只是静静的展示,直接地气,其他的绘画所注重的就远离现实,有更多的主观意象,有些飘渺,高高在上,难免曲高和寡,而是从者望尘莫及。
无论如何,清明上河图,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