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李煜并不算一位明君,在位期间国势日衰,直至国破家亡被北宋所灭,可以称得上是昏君中的典范,但在文学史上,他不但是一个大家,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也是一座让后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尤其在中国词史上,更是被尊为一代词宗。
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让他由老六转为接班人。
生死同月同日,命运捉弄而即位
李煜出生于七月初七,死于七月初七,而其登基也是七月,就好像命运注定一般。
据《南唐史》中所记载,李煜“神骨秀异,目有重瞳”(如果我没有记错,好像历史上项羽也是重瞳),其精通音律,善书法,能诗词,好读书,在书法上也是自成一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才子成为了南唐最后一位皇帝。
李煜(937年-978年),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尊宋为正统。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李璟还在位时期曾立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对才华横溢的李煜非常嫉恨,担心他会抢自己位子。
李璟不太欣赏大儿子李弘冀,经常冷眼相看,有一次李弘冀犯了错,李璟操起一个木棍就打,并且一边打一边大骂:“真是后悔立你当太子,明天就将你废掉,立你三叔。”
所谓的三叔就是李景遂。李弘冀对李景遂更加提防,认为他才是最大威胁。有一次李弘冀听说李景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上杀了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袁从范忌恨在心,就利用这个机会派人给袁从范送去毒药,让袁从范趁机下手毒死了李景遂。
李景遂除掉后,皇太子李弘冀最担心的便是李煜。他还不敢对李煜下狠手,但也不想李煜好过,则时不时敲打李煜。李煜心里虽有怨气但只能忍气吞声,经常给李弘冀写保证书,李弘冀才稍有放松。
然而命运多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七月,李弘冀突然大病一场,至此卧病不起,于九月去世。这样皇位继承人就到了李煜头上。
宋建隆二年(961年)二月,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李璟决定迁都南昌。
去南昌之前,李璟立实任吴王的李煜为太子,留守金陵,正式把李煜作为了接班人。 而李煜原本想做个名士,自号“莲峰居士”,一派名士风度,没有想过会成为皇太子,但历史就是这样。
李璟迁都南昌后,感觉地势偏远,不适合建都,而群臣也不愿意,都劝李璟还是回金陵。李璟忧郁成疾,茶饭不思,就染上重病,没过多久就驾崩了,享年46岁。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继位。在征得赵匡胤同意后,尊父亲李璟庙号为元宗。
双娇配才子
李煜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名句千古传唱,而他的风流韵事,也为大家所知。
下边就简单写一下他与大小周后的故事。
小周后、大周后都是钱唐人,姐姐叫周蔷,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这个比较巧,上古时候,尧帝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此女“女英”,姐妹俩一起嫁给了尧的接班人——舜。而大小周后也是都与李煜成亲,不过她们不是同时,而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姐姐周蔷先嫁入深宫。她跟李煜非常恩爱,但身体不好。一场大病让她卧床不起。她不得不叫娘家人进宫侍候,于是妹妹周薇跟父兄就有了机会进宫探望家姐。
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李煜迷恋词赋,笙箫,醇酒,美色……这一年进宫的周薇刚刚15岁,李煜见这个小姨子长得漂亮还冰雪聪明,于是就有点动心。大周后卧病在床,他就开始惦记小姨子了。
周薇当年15岁,情窦初开,很难抵挡风月老手李煜的攻势,再说李煜不仅是大权在握的君主,还是妙笔生花的才子,所以很快两个人就擦出爱情火花,在后宫穿得沸沸扬扬,后来又满城风雨。
李煜是位高产词人,写过一首《菩萨蛮》,“明月暗飞轻舞,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其中,词中这个“手提金镂鞋”,蹑手蹑脚跑来幽会的小姑娘,就是周薇。
公元964年,周蔷病逝,年仅29岁。南唐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写祭文,立墓碑。但刚出完殡,李煜又过起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日子。968年,周蔷三周年祭日一过,李煜就迎娶了周薇。这一年,周薇18岁,史称“小周后”。
书画俱全,词更胜
李煜在书画界享有盛名,算响当当的大家。他刚出道时候,拜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为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风格。(历史上宋徽宗也有自己的花鸟一绝以及书法的瘦金体)
作为皇帝,虽然李煜性格有些懦弱,但挥毫泼墨的功力却彰显大丈夫的刚劲与淋漓,像他的作品《春草赋》《八师经》《智藏道师真赞》等都堪称书法界的佳品。对其书法,陶谷在《清异录》中曾评价说:“后主善书,作颤笔穋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李煜不光爱好书法,还喜欢作画,在美术创作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如他的《自在观音相》《写生鹌鹑图》等几幅作品曾为画中珍品,可惜因为战乱没能保存下来。对他的画,宋人郭若虚在《图书见闻志》中说:“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其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除了书法,美术,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在中国词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像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都是不朽的篇章,因此他被称为“千古词帝”。他还极力推广了澄心堂纸,与大周后一同修补《霓裳羽衣曲》。(可惜代表唐朝音乐最高峰的这个曲没有流传下来)
国破人亡,生死七夕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朝灭掉南唐后,南唐后主被押往汴梁向大宋皇帝赵匡胤请罪。作为李煜自然不想,但此时九组姓名以及全国都掌握在赵匡胤手中,李煜自然不敢拒绝。在哭拜了列祖列宗后,带着小周后以及其他家族成员和文武大臣北上。
宋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一行到达汴梁。刚下船,李煜看到汴口有座普光寺,就想上去看看,但陪同人员劝其安分守己还是不要去看为好,李煜说:“我继位以来,你们整天不让我干这个不让干那个,现在国破家亡了,今天我要自己做一回主。”于是他登上普光寺,远望江南,触景生情,长叹数声才下来。
李煜见到赵匡胤后,宋太祖问:“这位可是江南国主?”李煜无言以对。赵匡胤知其是昏君,便厉声责问其臣下徐铉:“李煜今日,汝不得辞其责也!为何不不劝李煜早入朝?以致刀兵齐发,百姓受苦?”
徐铉辩解道:“臣为江南臣子,自当忠心侍主,今日国亡,臣当死罪,请陛下诛臣以谢江南士民”赵匡胤没有再追究。
赵匡胤较为大度,没有杀李煜的打算,李煜只能苟且活着。
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年方50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皇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宋太祖死因在历史上是个谜团,但我在这里不再详述)
赵光义登基继位,史称宋太宗。当时李煜不到40,小周后也只有26,据部分史书记载赵光义盯上了小周后,经常以各种理由招其入宫,一去就是好几天。
作为亡国之主李煜,即使心里有怨言也不敢多说,经常与小周后抱头痛哭。
在汴梁期间,李煜生不如死,郁郁寡欢,就开始写词悼念故国,其中《虞美人》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样必定让赵光义心里不舒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李煜42岁生日那天,正值七夕,李煜并没有大张旗鼓过寿,这时赵光义派人送来一壶酒,李煜跪拜后收下。不想喝完以后不久,感到腹内一阵剧痛,头部和手脚开始剧烈抽搐,拼命挣扎一会儿后,便渐渐没了动静。
李煜死状极为惨烈,头和脚蜷在一起,佝偻成一团。宋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初七,一代词宗,南唐后主,大宋“陇西郡公”李煜,就这样惨死在汴梁(今开封)。
李煜死后,宋太宗赵光义輟朝三日,追赠李煜为太师,吴王,葬在洛阳北邙山。小周后看到丈夫惨死,悲痛欲绝,哭了数日后,在李煜灵前自尽。
千年过去,历史对李煜的评价有很多,他不算暴君,但也不算一个好皇帝。皇帝的正业是治国安民,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还应该具备军事能力,但李煜正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君王,他所有的精力都在文学艺术上,结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河山”都桑送在他手上。
然而平心而论,他是一个悲情人物,本不想做皇帝,也不应该去做皇帝,但命运就是捉弄人,不但其做了,还做了亡国之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