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吝啬鬼是类型一加工的特点,为什么称其为认知吝啬鬼呢?是因为人类在思考的时候,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
当人类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假设有两种计算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处理,其中A机制占用的资源小,速度快,但精确性较低,B机制占用的认知资源多,速度慢,精确性较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都会选择A机制而非B机制。这种处理方式在大多情况下是有效的,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我们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多精确的反应,因而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已经不适用了。
认知吝啬鬼有几个常见的表现,以下列举了四种:
1.最常用:属性替换
简单来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具体而言,属性替换是指: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
属性替换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在特定情景,属性替换会导致严重的误差。
特别是由于情感导致的属性替换,经常会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比如投资者的”高买低卖“。
2.可得性:出众效应
认知吝啬鬼使得类型一过程喜欢加工”与众不同“的信息,如果一个信息生动、出众和易得,那么这样的信息就容易被大脑所关注。
货币效应就是与出众效应相关的现象,这是一个行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现象,指人们过度地被货币价值的名称所影响。
比如一个中国人,使用美元和日元,因为多个人民币才能兑换一美元,美元看起来很昂贵,因而他的花费会减少。然而使用日元的时候,因为一元人民币可以兑换数倍的日元,日元看起来很便宜,因而会刺激人们消费。
这背后是人类大脑的认知吝啬鬼的作用,它仅关注货币的表面价值,而不综合考虑影响购买力的其他因素。
3.捷径:锚定效应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是认知吝啬鬼所依赖的启发式加工(即类型一加工)的一种类型:
当我们必须要对一个不知道的数量做出估计时,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加工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使用这种认知策略时,我们会先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相关数字。然后,基于已知的特定信息调高或调低这个锚。
锚定效应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其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完全不会对锚定数据与问题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估。因此,使用这种启发式加工会导致各种看起来很荒谬的行为。
4.偏见:默认启发式
默认启发式无处不在,而且非常简单,即一旦获得了一个默认选项,选择然后不改变。
但问题在于,什么是默认的选项呢?
对于那些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加工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由那些有权设置“默认值”的人所掌控,使用默认启发式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主性。
默认启发式加工会在经济和公共政策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太平洋煤气电
小结
正如书中所言:
简而言之,极端的认知吝啬鬼全然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他们的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动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是最与众不同的线索。
认知吝啬鬼会被那些掌握了如何标签化、如何设定锚定值、如何控制信息生动性的人占尽便宜。
很多东西,知道和不知道,就是两个世界。学习认知吝啬鬼,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