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设教学活动这一章里第一节是课程标准与教学活动,在这一节里讲到了理解活动理论,说实话,这个一点都没看懂,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里面的专业术语太多,平常读的这种专业书籍又太少,所以理解起来有困难!
一、课堂教学活动观
这一节的第二部分讲的是课堂教学活动观,当前比较流行的两种教学活动观念是,客观主义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客观主义教学观更强调认知的客观性一面而对认知的能动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提示。把知识当成了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知识失去了内在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把学习过程当成教师向学生传输的过程,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送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器。单向的传递性的教学活动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后果。建构主义教学观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指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这样,教学活动就不再是对学生学习的控制,而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也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其中的教学建议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活动情境性和学习的合作性等方面进行了突出的要求。这也是现在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即,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体现合作学习,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都是对传统教学中存在弊病的改正和超越。
三、安排活动任务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是教学实践的发展。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种教学现象:任务安排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学活动泛化,“为活动而活动”!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将知识结构融入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以活动的方式开展。
说到教学资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科书,那这个书大体可以概括为三大功能:信息功能,结构化功能,学习指导功能。教师对教科书认识的观念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目的性教科书观,另外一种手段性教科书观。这两者的不同,一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教科书教”还是“教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理解与否的分水岭。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科书通过预先设定内容来决定教学活动和教学进程的状况将会发生改变,教科书也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直接面对的对象这一中心地位转向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择的学习资源之一的工具性地位。所以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引导和参考。所以,我们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处理教科书的资源。把处理后的教科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内容,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活动才会更加有效。
四、活动任务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清晰明确的活动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活动任务,学生可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任务,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
五、组织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成功的完成学习活动任务,掌握活动任务中的知识技能,实现学习目标。但是现在的教学组织方式过于模式化,出现了盲目模仿的教学现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班级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又有:班内同步学习、班内分组学习,班内个别学习!教学组织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也需要教师临场的教学机智。基于标准的教学并不是标准化的教学,他是要求教师在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机智的教学。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能力。它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境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