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
今天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里看到一个理论,讲的是情绪失控的诱因(个人更倾向于阶段),书里分之为ABC,其中A是发生的事情,C是人做出的过激反应以及感受,B则是导致C的原因。这和平时我们的感受有点差异,下面举例说明:
看到孩子身上脏兮兮的,你很生气,骂了他。按照这个理论划分,这句话里实际上只包含A和C。其中A是你看到孩子身上很脏,生气骂了他属于C。这就是平时的划分,而B经常被我们忽略。
B是什么?在这个例子里,就是你看到孩子身上很脏,怕他生病;或者衣服是新买的,这让你感觉生气。
还是这个例子,孩子看到你生气,自然会很害怕。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同事/朋友身上,得到的可能就不是害怕了。改进的办法也很容易:先描述事实,再说真实的想法,最后提出自己的要求。
按照这个原则,上面的话说出来就是:哎呀,你身上有点脏呀;这样容易生病,快去换了衣服。怎么样,是不是效果马上就不一样了?
天下大同
说出来也是巧,下午看到另外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提到的东西完全一样……如下: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 留意发生的事情
- 说出人们做的事情
- 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 提出具体的要求
是不是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个有点废话的第一点,毕竟不留意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还是很有意思,自己很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要注意,并实践一波,不然看了也没啥意义。
为什么周更更容易放弃
既然说了更,也就自然有比较,这里对标的是日更。起因是今天有朋友说打算周更,我劝他日更,哈哈。毕竟亲身经历实践后,才发现周更不如日更能坚持下来。
回过头来看,原因也简单。日更时间跨度短,要想每天都写点东西,自然是要每天都输入的,现在来看,每天的输入自然是读书了。为此也开始尝试了快速阅读法,目前来看体验还不错。
而周更呢?每周写一点东西,人的注意力天生不会持续那么久的。而且一周太长了,换句话就是说deadline还有一周…能有几个人不等到最后一天再写呢😄。
另外,周更的话,一周一次,很容易每天的事情凑一些,发个水文,跟我昨天似的,意义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