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烟尘
人间至乐是清欢——忻州古城的所见所闻

人间至乐是清欢——忻州古城的所见所闻

作者: 舞英社 | 来源:发表于2025-09-14 16:12 被阅读0次

8月18日,山西的最后一站,我们实则有很多考虑,但是我们最终还是综合天气原因等,选择了在忻州。

因为忻州是介于大同和太原之间,而且靠近太原。我们正好可以在这里休整,为最后一段回武汉的路分成两段来走。先到忻州,再到河南,最后抵达武汉。

去完大同最后一站的火山群,我们回来已经是中午。简单在酒店吃了外卖就驱车出发忻州。

从中午出发,大约4点半左右抵达忻州。但是非常意外的发现在忻州古城附近的酒店旁边就有山西西河头地道战的遗址纪念园。

西河头地道纪念馆,地道采用 “明三暗五” 的民间建筑智慧,将防御工事与民居巧妙融合。例如,地道入口隐藏于灶台、牲口槽下,出口连通水井或庙宇,既隐蔽又便于机动。地面建筑包括定襄革命烈士纪念碑、党史人物展厅等,形成 “地下长城” 与地面纪念建筑群的立体叙事空间。成为忻台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这一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地下堡垒,不仅是战争年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

西河头地道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晋昌镇西河头村,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地道齐名。地道战遗址真实记录了 1942-1948 年间当地军民依托地道开展 11 次战斗、毙伤敌军 1000 余人、缴获武器 400 余件的英勇事迹,是华北平原游击战的典范。

西河头村因地处晋察冀边区西线前哨,战略位置险要,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争夺的焦点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地道始建于 1942 年,最初为隐蔽地窖,仅能藏身;1947 年秋,全村 500 余人历时 40 昼夜扩建,形成总长 5 公里的立体防御体系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地道分为上、中、下三层,设 3 条主干道、52 条支道,内部包含指挥所、武器库、水井等生活设施,以及翻口、陷阱、迷魂阵、射击孔等 23 种战斗工事,具备防水、防毒、防烟、机动歼敌等多重功能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地道与地面的锅台、夹壁墙、高房工事等巧妙连通,形成 “地下地上一体化” 的作战网络山西省人民政府。

以上都是网络上对于定襄革命烈士纪念馆暨山西西河头地道纪念馆的介绍。馆藏很好的介绍了当年的文物和斗争事迹。当然这隐藏于地下的暗道,还有村村通,家家连的地下沟通网络,有会议室、军械室,还有暗沟、暗道,战时可以隐蔽,可以麻痹敌人,也可以在游击中挫败敌人的锐气,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时刻,应该来说这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军民士气,而且也粉碎了敌人三个月时间亡我中国的野心!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抗日军民同时用土方法炮制的克敌制胜的武装力量和歼敌智慧何尝又不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为之感动的呢?

走在狭窄而且有点阴暗、夏天都有点寒凉的地下孔洞中,时光已经过去有80年,然而那种在黑暗中艰难寻求光明的勇气和智慧,热血与赤诚,真的亲临其中,颇为震撼,而且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意外之喜……

回到酒店,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核桃树,想想这胡桃多,打下来做文玩的核桃真是就地取材,用之不竭。难怪北方的文玩多哩!

晚上我们继续出发去了孩子妈喜欢的逛吃环节,毕竟有她看手机搜索地图中的中华美食也是我们旅行的又一大小确幸。

少一点操心,我们也可以沉浸式开开车,跟着导航出发去觅食,寻求一点舌尖上的美味中国。

不得不说,忻州古城停车场真的很大,但是呢,这里基本上在旺季也是一位难求。但是幸好,我们去的时候可能也是有的游客要走了,所以正好机缘巧合的停到了一个较好的靠出口的车位。

停好车,我们继续进入古城去参观,觅食。古城修得真的很高大,雄浑。这里不愧为是雁门关下最雄阔的城池,这里也是雁门关官军的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

进入城关,在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街上的第一个祠堂,竟然是遗山祠。进去一看,原来就是元代的著名的词人,文坛北宗的元好问先生的祠堂。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首《雁丘词》可能大家背景早已忘记,然而这一句话,确实中国人心中的千古名句,更古铄今!

只是好像知道这个祠庙的人很少,跟街上的热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然而这种清冷又或许是一种上天或者忻州古城特意的安排,为什么呢?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陆游的这首诗,想想当年元好问实际上已经是北方金人的实际控制区。这里根本就别说宋人,即便是之前的辽国也恒居于此,大家熟悉的澶渊之盟,还有后来的靖康之难,这些都足以说明,北宋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实际能控制忻州的王朝。石敬瑭献出契丹燕云十六州后,北方失去屏障,北人更是进入中原入探囊取物,铁马冰河入梦来!

于是,北人已经就是金人,到最后的元朝,都实际上是彻彻底底的北方汉人而已。

历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那样,而更多的是人们安居乐业、趋利避害的生活之所。所以,祠堂、庙宇,佛道相生,虽文化不同,然精神趋同。古今一致也!

冷清的祠堂,我们却不能忘记这位北方汉人,对于中华文化属性在北方的发扬光大之。国破山河在,只要文化不忘,则根脉必然如星星之火终可以成燎原之势。我们何曾忘记历史,但自从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家亡的局面,以及胡族异邦的虎视眈眈,对资源的争夺,战争的频仍,何尝不是兴亡百姓苦的真实写照呢?

走在忻州古城,这里有很亲民的食品价格,而且民以食为天的标语赫然立于街市的石墙之上。还有每个小商贩门口的食品安全承诺书,亲民的价格,爽口的味道!所以这里吸引了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人潮,八月的天气很热,但是这里却是人间烟火,满眼星河……

不得不赞叹国泰民安、盛世太平的人间清欢只如此,夫复何求呢?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集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他身处金元易代的动荡时代,以 “丧乱诗” 记录民族苦难,以《论诗三十首》构建诗歌理论体系,以《中州集》保存金源文化血脉,被誉为 “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一、生平:乱世中的文化坚守

家世与早年 出身世代官宦之家,自幼过继给叔父元格,随其辗转山东、河北等地。8 岁能诗,有 “神童” 之称,14 岁师从名儒郝晋卿,奠定深厚经学根基。郝氏 “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 的教诲,塑造了他 “以诗存史” 的文化使命感。

仕途沉浮 16 岁起多次科考失利,31 岁中进士后仍遭排挤,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任上减轻赋税、整顿治安,被百姓称为 “元青天”。金哀宗时期入尚书省,亲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等剧变,最终沦为 “南冠楚囚”,被羁押山东聊城。

遗民岁月 金亡后拒绝元朝征召,隐居家乡筑 “野史亭”,以 “国亡史兴” 为志,历时 20 年编纂《中州集》《壬辰杂编》,保存金代 250 余位诗人作品及大量史料。其 “以诗存史” 的实践,被《四库全书》誉为 “金源文献之命脉”。

二、文学成就:集大成者的多元探索

诗歌:沉郁悲壮的史诗品格

丧乱诗:以《岐阳》《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等作品,记录蒙古铁蹄下 “白骨纵横似乱麻” 的惨状,被誉为 “诗史”。如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以白描手法直击战争创伤。

山水诗:融北方雄奇与江南灵秀,如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颍亭留别》),以冲淡意境寄寓亡国之痛。

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系统批判齐梁绮靡、江西生涩等流弊,主张 “一语天然万古新” 的自然美学,提出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的诗学主张,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里程碑。

词学:豪放与婉约的交融

豪放词:《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以 “黄河九天上” 的气势,展现北方词人的雄健风骨;《摸鱼儿・雁丘词》借 “问世间,情是何物” 的诘问,将爱情升华为生命哲思,成为千古绝唱。

婉约词:《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化用刘禹锡、杜甫诗句,以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隐喻世事变迁,被誉为 “金元词第一”。

散文与小说

散文宗法韩愈、欧阳修,碑志文如《故物谱》《市隐斋记》,以简练笔法刻画人物气节;议论文《送秦中诸人引》纵论天下大势,被清人评为 “金源文冠”。

志怪小说《续夷坚志》收录 207 篇故事,如《戴十妻梁氏》融合现实与奇幻,既反映民间疾苦,又体现 “以小说补史” 的自觉。

三、史学贡献:文化存续的守护者

《中州集》:以诗证史的典范

这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作品 2116 首,为每位诗人撰写小传,保存大量失传文献。如通过耶律楚材、李纯甫等人诗作,还原金末多元文化生态;其 “中州” 命名,暗含对华夏正统的坚守。

《壬辰杂编》:亡史抢救的壮举

记录金末十年军政大事,虽原稿散佚,却为元代修《金史》提供核心史料。元人王鹗称 “《金史》多本其所著”,现代学者考证《金史》列传约 30% 直接源自其书。

史料保存的多维实践

不仅编纂文献,更通过题跋(《东坡诗雅引》)、书信(《与枢判白兄书》)等形式,抢救散落民间的金石、书画,其 “野史亭” 成为北方文化遗民的精神圣地。

四、思想与影响:跨越时代的文化坐标

学术思想

主张 “儒释道三教合一”,在《通真子墓碣铭》中肯定全真教 “克己济众” 的济世精神,同时强调儒家 “经世致用” 传统。其思想为元代郝经、许衡等理学家提供过渡桥梁。

文化影响

清代接受:赵翼称其 “构思窅渺,十步九折”,刘熙载赞其 “集杜、韩、苏、黄之胜”,被列入 “七大家” 与李杜并列。

现代研究:日本学者高桥文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揭示其 “故意地漏写” 的史料编纂策略,国内学者狄宝心《元好问集》校注本成为研究基石。

国际传播 19 世纪末,其作品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称《论诗三十首》“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智慧”。20 世纪以来,英、日、韩等国学者持续关注其 “遗民文学” 特质。

五、历史地位:乱世中的文化脊梁

元好问以一人之力,在文化断裂之际维系了金源文脉,其创作与理论深刻影响后世。清代沈德潜将其与苏轼、陆游并称 “宋金三家”,近代王国维更以 “北方文雄” 定位其历史坐标。正如其自题画像诗所言:“此老胸中常有诗,世人那得识天机”,他以文学为舟,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穿越历史湍流,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鲜活见证!



看看以上的历史故事,元好问先生的文学地位,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决不能以崖山之后无中华为最后的论调。要知道不仅仅是南宋,就连北宋都无法完全代表完整的中国。要知道即便是金朝统治期间,华夏的文脉依然在北方屹立不倒。诗词就是我们真实的写照。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片面的理解历史,更是对于历史中人物的不公。显然,我们作为后人应该继承和弘扬前人的伟大精神和文化遗产,保存之,弘扬之,守护之,如此而已……

——力 2025年9月15日乙巳年七月廿四日补记

相关文章

  • 人间至味是清欢,人间至乐是安静

    从小到大,百吃不厌的是家常饭, 从小到大,能够安安静静呆一会,找到内心的宁静,到了这个年龄, 才能够明白这个做到需...

  • 2020-02-23

    人间至味是清欢 清欢 清风拂面般的欢与喜

  • 2021-07-15

    人间至味是清欢

  • 一 期 一 器  No. 3  茶仓

    人间至味是清欢

  • 清欢蒜

    清欢蒜 用清欢形容蒜,似乎不大妥当。但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所爱的人间有味、人间至味就是蒜。故戏称为“清欢蒜...

  • 人间至味是清欢

    By :木子汐 人间至味是清欢 作者:木子汐 人间至味是清欢? 最近有一部挺火的电视剧,它已经完结了,叫人间至味是...

  • 清欢至乐

    晨起木樨香弥漫家宅,久违的艳阳,天朗气清。 泡了刮风寨古树,小区相知的茶友善意笑说,刮风寨的茶王树,好像每个人手中...

  • 安清欢――人间至味是清欢

    热爱生活,拼搏努力,想要的,生活总会给我们……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阴 今晚追完最新集的《人间至...

  • 人间至味是清欢

    在昨天终于迎来了春节以来第一个休息日,也意味着自己结束了从春节以来连续加班23天的生活。以前的自己总觉得周末的时间...

  • 人间至味是清欢

    1. 最近几天过得很充实。 昼长夜短,所以每天很早就起床了。 出去边跑步跑听英语,不时的还会跟读几句。 累了就切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间至乐是清欢——忻州古城的所见所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zrz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