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断舍离,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那就可以放空自己。理解了借力的妙处,开始觉得自己是轻松的。西西心里盘算,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发展优势长处才有特色。“没什么长处呀!”西西叹了一口气,真有点一筹莫展。“如果没有长处,那就发展自己的乐趣!”“乐趣?”西西有点想不清楚,皱着眉头的样子很可爱。“乐趣在哪里?”西西都快哭了,“乐趣是点子多。”西西嘿嘿笑了,不过写作的点子太少,不是一个很适宜写作的有心机的人,西西这么评价自己。
前两天对耳机利用的不算很高,那么好的耳机,放在西西这里简直是白瞎了。西西把耳机带上,不影响听外面的声音,也不影响作基本判断。所以早上的时候放点音乐,中午的时候听点英语。一切以“娱乐”为主。这样的话工作效率也高了很多。关键是可以磨平急躁的心情。西西一边写作业一边想。是的,人生的每个境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更上一层楼。那就努力吧,像是坠入另一个维度。
今天中午看《呼兰河传》,西西喜欢她的第一人称。西西心想,今天让学生背的东西太机械,鼓励他们讲出来,手舞足蹈地讲出来是最好的。可以试一试。不过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背书比较难,一是他们没有形成习惯,二是游戏的覆盖面不够广,所以大概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那就利用课堂时间邀请他们来。热情地邀请应该是很有效的。努力想办法,不愿被诟病为一个没有想法的人。总得带点脑子吧。西西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能够不断学习其他人长处的人。不断发现,像是闭着眼睛潜水,等你猛一下睁开眼睛,哇,一个斑斓的令人惊喜的世界。
就是这个样子,有人说了一个词,叫做“自洽”。什么叫做自洽。西西的理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失败,不如意的时候还能够为自己的鲁莽或者不老练找到借口。
今天磨了一天的耳朵。只把最好的感受留给自己。西西没有停下来,继续写,哪怕是口水文,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不过中午时间很宝贵,最好能继续阅读点什么。还是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西西觉得自己不够用功,一本书读这么久。中午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竟然睡着了。只是睡了大概几分钟,也就休息过来了。睡起来就看会书吧。
《呼兰河传》节选的是第五章。写得真好呀,西西不断回首看,在文章的长河中逡巡不止。起初那个团圆媳妇,那个与众不同的大大方方用眼睛看人的十二岁小姑娘终于被自己的婆婆折磨成了奄奄一息的人。生命将止。文章没有用场面描写的方式处理恶毒婆婆对于生命的践踏,而是让婆婆用自己的口气自己的角度讲出来。婆婆认为自己是为了团圆媳妇好。所以把她吊起来打,用烙铁烫她的脚心。怕她死去,所以晚上拼命掐她。一方面是吝啬到对于自己看病都不舍得拿出来一吊钱;一方面为团圆媳妇请神驱鬼花费几十吊。就在这样唠唠叨叨的语言下讲述这个花朵凋零的故事。真令人感叹。作者说:“呼兰河这地方,到底是太闭塞,文化是不大有的。虽然当地的官、绅,认为已经满意了,而且请了一位满清的翰林,做了一首歌,溯呼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才。”因为热爱,对生命很热爱,所以是不可以践踏的。作者爱她的呼兰河,所以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剧如此痛彻心扉。曾看过《黄金时代》这部影片。但那时候看得像个路人,没有走近她,没有感受她以及这片土地的呼吸,因此没有太多的痛的共鸣。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西西呆坐着。仅仅是因为贫穷还是愚昧还是凶恶?既是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又更是那个恶婆婆的悲剧,也像是这片土地流下的清泪。看得很慢,还有尾声没有看完,西西却像是中了邪一般打起寒战来。这个恶婆婆一边为自己辩解,一边发泄着苦难生活的流毒。已经是第二次看《呼兰河》了,但像是第一次有了这么深的感触,西西内心颤栗着继续读下去。“他还说,我们呼兰河,可不知道呼兰河给了他什么好处。也许那粪耙子就是呼兰河给了他的。”
行文到最后,众人给小团圆媳妇驱鬼,把人放到大缸里,当着众人的面,扒掉衣服,赤身裸体,用滚烫的热水浇她,直到她昏死过去。这样的过程连续三次,最后终于把这个起初笑语盈盈的孩子折磨死了。人们不关心孩子的死活,这个人像是世间的一枚浮萍,笑盈盈走来,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凄惨地离去了。因为作者的叙述角度是孩子,所以在文章结尾,作者用了一段类似于童话的写法,写老胡家的家破人亡,写小团圆媳妇的冤魂变成了一只大白兔,拉过自己的耳朵擦眼泪。
为什么说作者写得好呢?这样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用孩子的视角,用一种天真的态度表现。和周围人的冷漠形成对比,生命像是一片可有可无的浮云。飘过去不是没有一丝痕迹,而是形成了大片抹不去的血色。作者的文字表现力是轻松的,但恰恰和沉重形成对比,也许就是这篇小说的特色吧。西西想起来那首纪念萧红的诗: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西西也想放一束红山茶,因为只有这样的热烈才能配得上同样炽热的情怀。只看过萧红的《呼兰河》,看过《呼兰河》,就想看《生死场》了,也想看更多,甚至于整个东北作家群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