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中,吃新鲜槟榔似乎是海南人才有的习惯。不过至少在明末清初,广东人仍然嗜好槟榔。
据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所载:“广人喜食槟榔。富者以金银,贫者以锡为小合(盒)......中分二隔,上贮灰脐、蒌须、槟榔,下贮蒌叶。食时先取槟榔,次蒌须,次蒌叶,次灰,凡四物各有其序。蒌须或用或不用,然必以灰为主,有灰而槟榔、蒌叶乃回甘。灰之于槟榔、蒌叶,犹甘草之于百药也。灰有石灰、蚬灰,以乌侈泥制之作汁益红。”
如今广东人似乎已不再吃槟榔,只留下“年三十晚吃槟榔”的儿歌,还有以新郎用槟榔做结婚聘礼的婚俗,但这种婚俗也在消失,至少笔者是不曾见过的。吃槟榔的正统习惯只有海南人保留下来。
笔者去过海口,看到当地人是将槟榔果切成片,用蘸上蛎灰的蒌叶包裹住,然后放进嘴里慢嚼,嚼完的渣滓被随意吐在地上,留下一坨红色的东西。可见现代吃槟榔的方法跟屈大均那时的没多大区别。蒌叶是一种多年生藤蔓植物,而槟榔只有跟蛎灰(实质上即石灰)混合才会变红。
越南人也爱吃槟榔,在其汉文小说《岭南摭怪》中有一篇名为《槟榔传》的神话:
上古时有姓高的两兄弟,长男曰槟,次男日榔,“二人相似不辨之,兄弟年方十七八,父母俱亡,相与寻师学道,师事道士刘。”刘家有一女嫁与其兄,夫妇情谊浓浓,形影不离。此时,弟弟大为嫉妒,认为哥哥待己“或不如初”(PS:这到底是基情还是单身狗的怒火....... -_-!),“谓兄爱妻而忘弟,乃不告兄而去”。弟弟行至野外,忽遇深泉,无船可渡,独坐恸哭而死,化为一树,生于河口。哥哥独自寻找弟弟,知其化作该树,“亦投身死于树边,成一块石”。哥哥的爱妻寻夫到此,“又投身抱石而死,化一藤,旋绕树、石上,叶味芳辛。”
一天雄王(这个人大概可视为越南人的黄帝之类的人物,被写作神农氏的后代)巡行到此,“命人将树果、采藤叶,亲咬之,唾于石上,其色生红,气芬芳。乃烧石灰合一而食,最为佳味。唇颊红色,知为物重。乃取而归,令各将种植,今槟榔、芙蒥叶及石灰是也。后凡南国嫁娶会同大小之礼,以此为先。此槟榔所由始也。”文中芙蒥叶可能就是蒌叶,可见越南人吃槟榔的习惯与中国人无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