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我,我认真作答,但事后对方并无感谢的只言片语。我觉得对方没有尊重我的付出,默默地,我在心里拉黑了这个人。
曾经,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做慈善,马丁老师[注1]认为做慈善会让自己感觉更好,我觉得让自己感觉好的事情很多,一定要做慈善么?
施比受更为有福。
常常听到这句话,大约是因为人们更想得到(受),不愿给出(施),希望人们尝试多去奉献。这句话传播久远,劝人向善,我认为是好的,是对的。这句话出处的语境与本文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我并不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同时,马丁老师的指点,让我对施与受有了新的体会。
能施是福
马丁老师在他的课程上说,无论对方的真实意图如何,对遇到的每一位乞讨者,他都会付出。
背后的原因是
1. 施是给予,能够给予,说明自己的资源是丰盛的。经常体会丰盛,似乎是好的。一般而言,你关注什么就会有利于得到什么。
2. 施,会对潜意识产生影响。施,是慈悲,是善业[注2]。佛教说因果,似乎积累善业,会得到善果。
3.即便“施”给一位收入很高的职业乞讨者,于人是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于己是积累善业。如果对方是给他自己积下恶业,一来这是对方的事,与我无关,二来如果恶业产生了恶果,可能是对方要去经历的功课,未必是坏事。
既然慈悲与丰盛,为何收费?
有朋友看到我在微博上关于施与受的思考,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好问题。
施不等于无私,我施,因为施带给我好处,给别人的好处只是顺带。
人首先要自私,才能无私。这个观点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从进化的角度,“进化创造了促使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终使整体进步的激励和互动机制”[注3]。所以我们需要收费,让我们自身有机会进化,成就自己是第一位的,影响他人只是顺带,不宜本末倒置。当然,有人会选择专门利人,我尊重这样的选择,选择没有对错,只是结果不同。同时,我更愿意相信,选择专门利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这个层面上看,似乎也是自私的。
收费是门槛,是代价,付出代价让人可以审慎地做决定,同时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收费,也是获得资源,有助于我们把服务、产品做得更好,给他人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和体验。
从而,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我认同的。
受之无愧
我一度觉得“受”之有愧,例如马丁老师布置了去找陌生人要钱的作业,当我要钱时,我会努力给对方提供价值,哪怕是说一句祝福的话,否则,我会觉得平白无故的“受”了,我亏欠了对方。
马丁老师说,没有“受”,别人如何去“施”?你的“受”,实际上"施"给了别人一个“施的机会”。如此看来,岂非施与受同样有福?
回沪在高铁站遇到聋哑人的募捐,我毫不犹豫地扫描了微信二维码,付款,没有署名,于我而言,我已经在施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我又何需让别人知道呢?
在杭州上课期间,我享受了免费的住宿接待[注4],以前我会愧疚,会想办法以其它方式回报,现在我能坦然接受,尊重了对方的善意,也节约了自己的心力。
如果再有人来问我,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我还是会认真作答。
至于别人回应与否,那,已经是下一段“施与受”了。
马丁老师分享的一首小诗: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
我的给予
不是为了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 鲁思·贝本梅尔
(汪小峰,20180321,上海)
[注1]马增光,Martin,人称马丁老师,心灵创富平台创始人。我最近参加了马丁老师的金钱密码课程,本文源于马丁老师在课程上的分享。课程介绍 http://www.xinlingchuangf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738
[注2]业,佛教概念。我一度觉得"业"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敬而远之。马丁老师给出了一个我比较能接受的解读,他认为"业"是我们"身、语、意"对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受到影响后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结果。一般而言,似乎多积累善业,少积累恶业较好。
[注3]《原则》2018年1月第1版,Ray Dalio,P146。
[注4]我在杭州上课期间,住在丽霞(微信:clx1689)经营的民宿里。丽霞在杭州经营着两位数的民宿,好评无数,居住舒适,性价比高。报小峰推荐可能有折扣:)
微博:小峰自在
公众号:原则与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