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观摩了三节六年级联动的课,《变化的量》(廖姐)、《正比例》(颖文老师)、《反比例》(靖哥),感触颇多,但是我最想感叹的是“我多想站在这样的课堂,可是我不敢站在这样的课堂。”
教学设计:
1-直接抛出课题,提问“关于这个题目你想学到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的基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用”“联系和区别”等,前两节课老师还补充了“特点”。
用学生所想开课,不仅能让老师有方向感,而且让课堂也有了聚焦感和首尾呼应。显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明白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应该从哪些维度来考虑,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性学习做了铺垫。
2-借助学力单,先组内讨论,再全班分享,在生生交流中完善知识点。
分享式学习在这一环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旁听组内讨论,我看到和听到的是非常有序和和谐的讨论氛围,并且上台分享的小组也是分工明确,主持人、提问、答辩等元素都有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发光的是学生,老师似乎已经“退出”,但其实老师的“退出”恰巧又反证了课堂的有序。最震惊我的是一节课的板书几乎都是学生完成的,强大的逻辑和总结,让我也有了“被学生超越”的感觉。
3-老师稍作总结,学生谈收获。
我想站在这样的课堂,是因为这样的课堂令人享受,享受的不是一节课少说多少句话,而是享受学生的思考成果和思维碰撞;
我还不敢站在这样的课堂,因为现在的我被学生超越还是挺容易的。
赶紧去装一肚子墨水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