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外甥向我抱怨课业压力非常大,正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我是看着大外甥长大的,在教育大外甥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保持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希望她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本身,而非考核知识的分数之上。
在小学阶段,可能小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低于她的认知水平,所以,她能快乐地学习,能够在学习之余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参加一些兴趣班。在这一阶段,考分仅仅是学习过程的自然评价,考分和学习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她和家长都不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学习兴趣一事。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家长和老师第一次面临学习考验,那就是三年以后的中考。大外甥的成绩在班级和学校的排名尚且可以,虽不是第一方阵学生,但也够得上好学生的标准,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在她身上,学习兴趣正逐渐淡去,考分已然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她考分和排名波动较大,历次考试在全校前10到70名之间,按照我对她学习能力的评估,保持在30名应该不成问题,否者要取得更靠前的排名就必须增加应试学习,而这是我极力反对的。
学生过高的考分诉求、家长片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老师的考核压力和粗暴的教学评估都直接造成学生单纯追求考分,而忘记学习的本真。
发现知识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应该是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动力。随附在教育之上的名声、利益以及诉求正在压垮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源头。
不同社会阶级对教育有着不同的诉求,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成为中下社会阶级实现阶级流动的最重要途径,相应的,考核和选拔合适的人才仍不可避免地影响教育实践。
国家选拔人才、中下阶层实现阶层流动、学生个人拥有最多可能生活选择,这三者都离不开考核学习,也都会定向塑造学习,但是保持学习的兴趣应该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