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赴厦门短途,一直没来得及记录。今天整理手机照片时回想起其间美食美景,仍然颇感神思万屡,意犹未尽。虽然行走的景点不多,但一路行程跨越山川大海,古风今韵,几相辉映之下,既有时光穿梭的细腻,又有纵横经纬的广阔。以下贴出一些当时拍下的照片,辅以文字解说,算是对这趟旅行的一些纪念。
1. 集美学村
我们的第一站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这片集小学到大学,图书馆,音乐厅,和展览馆等设施的社区包罗万象,既有着传统中国文化的严肃内核,又释放出敢于竞争的近代自强精神,可以说是彼时中国固本与开放两大思潮相互融合的缩影。学村的建筑外观以土黄色的古典中式为主,讲究宗谱传承的生生不息和理学寓意的兴旺吉祥。而每座楼房的屋檐比平常的楼房翘得更高,数量更多,在绿树茂密的掩映中仿佛炽热翻滚的火苗,正在用温度和光亮唤醒一个久已沉睡的中国。虽然学村的外观很多已经老旧褪色,但嘉庚先生的种种实业作为依旧像阳光般洋溢播洒,温暖后人——世上所有的一砖一瓦迟早都会成为历史,唯有灌注其中的热情与精神可以绵延永存。
从集美学村出来,恰巧看到立交桥下一叶小船翩翩而行,划破平静的湖面。船上站着的老人手握船桨,神态自若。想起之前读到的一本摄影指导里所写的关于人物和景物的对比作用:人物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重心,也让单纯的景物获得了生活的戏剧性,确实很有道理。柳宗元所说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大概就是这一番悠闲自得的境界吧。
2. 鼓浪屿
游苏州必游虎丘,游厦门则必游鼓浪屿。这张照片拍摄于鼓浪屿的最高点日光岩,放眼望去,半座小岛尽收眼底。岩上色彩鲜艳的屋顶与植被衬托着横亘而过的海水与远方市中心的高楼,整片风景则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座城市不同的状态,既有马达的喧嚣,又有山水的安宁,而在如此一张一弛的节奏中,城市和每一个人一样都变得越来越鲜活,精彩而丰富。
走下日光岩,在鼓浪屿信步而行,整座小岛就像是一件在每一处细节上都用尽心力的微雕。西式楼房鳞次栉比,异域风情的墙壁,高台,廊柱和广场像音符和词语在不知不觉中交相融汇成最为动人的音乐与诗歌。你不知道在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样式的景观与文创,或许是新生的连片盆栽在窗前花团锦簇,又或许是小路两边老去的墙壁写满斑驳。文艺几乎就是这座小岛的空气和阳光,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过度的商业开发倾向让整座岛屿充满了喧闹和疲惫,平淡与朴素反而成了这里的奢侈品。我想美的事物总能自然的打动人心,相机和文字在这里都是多余的,因为真正的美总有着超越记录本身的永恒而宁静的价值。
3. 土楼&云水谣
从厦门驱车三个小时到达南靖土楼,虽然去过的朋友都觉得土楼没什么意思,但我却不这么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电影《大鱼海棠》的影响,我觉得土楼虽然外表灰暗简陋,却蕴藏着无限神奇的色彩。像一本本尘封的古书一样记录着无数家族的情结,世代的繁衍和历史的更迭变迁。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建筑作为日常生活的居所,这样的建筑构思从哪里来,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实。这些大家族从哪里来,又最终分流向了哪里,在土楼里生活的日常起居状态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习俗。这些问题其实比起神话故事本身更让我着迷。
从土楼景区出来就是云水谣,其实是一个当地特色的村落群,以许多年前的一部电影命名,现在也还保留着影片中的水车,榕树,沿街小店和过河石桩。因为年代久远,行走其中会让生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慨。村中阡陌流水交织,榕树根深叶茂,拔地而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慈祥而健壮的老人。而顺着水流修筑的石街不仅沉淀着云水谣的过去,也在每一块长满青苔的卵石上流转着通向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时光。酒旗招展,碧波含笑,车马辚辚,欢声雷动,云水谣不仅像世人展现了别具一格的风景,更在这样的风景之后传达着动静相宜,古今交汇的生命状态。
结语:虽然在厦门逗留的时间短暂,景点也只是浅尝辄止,但是这段旅程带给我的感觉是新鲜的。大概是近一年总是埋首桌前的缘故,诗和远方带给我心灵的冲击要远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成就感。也让我迫切的想要扔掉手中的纸和笔,用更为直接和更为值得的方式去度过我的人生。我想,广阔世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人了解到更为渺小的自我存在,一方面又在创造和传承的巨大的丰富性中感受到群体力量的伟大与生生不息。我可以选择被动的接受生活的种种苛责,也可以像拥抱世界一样去真诚的去热爱它。
PS:拍摄过程中有两个小遗憾是,鼓浪屿的人流过密,没有能够拍到满意的照片,土楼无法登楼,不能拍到壮观的全景。最后放一张云水谣的土鸡蛋,聊表歉意。
文&摄影/希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