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学习的时候看到一段话,中国人正️陷在教育焦虑之中。
这句话逻辑有问题,准确一点的表达是,部分中国家庭正陷在教育焦虑中。
1、富裕家庭不会为孩子的教育焦虑。
父母优秀能挣钱,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进名校,可以出国。但往往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学习也很好,根本不用父母发愁。
王健林会为孩子教育焦虑吗?他儿子学习很好,挣钱的本事也不比他差。
王思聪会为孩子的教育焦虑吗?自然也不会。
2、低收入家庭也不会教育焦虑。
像《长江7号》中,周星驰送儿子去贵族学校不是励志,而是笑话。
现实中,这种父母挣钱少却未必努力工作,下班就玩游戏打麻将,根本就不关心孩子教育,他们怎么可能会教育焦虑呢?
他们只会破罐子破摔,或是安贫乐道。
3、真正焦虑的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①中等收入的家庭不甘于现状
他们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跨越现在的阶层,于是寄希望于学习。
②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承受高昂的教育费用
可是现在的教育资源,不是平均分配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很昂贵,学区房,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各种补习班......这样的教育支出,让中等收入家庭很难吃得消。
③中等收入的家庭只能勒紧裤腰带向有钱人靠拢
教育市场是为富人服务的,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提供给不那么富裕的中等收入家庭。
2017年,北大教授王蓉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教育新业态包括,校外补习机构、教育科技企业、民办学校、国际学校,都基本上服务于优势群体。
像某个大型校外补习公司很明确地表示就是服务于前30%的孩子。这30%的孩子可能是用成绩来衡量,也可能是用家庭收入来衡量,因为这两组人群是高度重叠的。
这些教育机构一直不停地挖掘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而后面的70%的孩子,既没那么多钱交学费,又很难教,他们就会被教育市场放弃。
而我遇到的一些属于那被市场抛弃的70%的家庭,他们也不会去选择这种教育产品。他们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也不会给孩子买一个月的网课。
从这种角度上说,中上阶层的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距势必会越来越大。
中等收入家庭面临的局面是,想要上升一个阶层很难,但是阶层下滑则根本就不设限,真的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他们会动用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投入教育中,同时也对孩子要求很高。
他们要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又不能去随意挥霍享乐,还得每天鸡娃,想想日子就觉得很苦。
但这样的家长都是好样的,是负责人的家长。
微信视频,在线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