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觉醒年代》的大火,让我们了解到了100年前的一大批有为青年。他们年轻而有力量,意气风发,志存高远;他们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历史的鲜活,革命者的伟大。那些在历史书上出现过一遍遍的人物,通过这部剧立体地摆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而深刻!

青年最好的样子,莫过于此了吧:积极、上进、有理想、有抱负、敢担当、有勇气去追求真理。
20世纪中国独具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梁漱溟先生演讲过一段关于青年的话,让我感受颇深。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
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
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
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
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张横渠先生颇反对欲望,谓民胞物与之心,时刻不能离的。自西洋风气进来,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不似从前的严格;殊不知正在这些地方,是自己骗自己害自己。
时至今日,“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青年依然不多,依然有很多青年自觉或不自觉地处在“时代的欺骗”里。自己的欲望、父母的欲望都在催着他奋力向前,不断地去得到。所以会有“青年活的像中年”的感觉。
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厌离之后——何为理想的生活态度?不知道你有没有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过。欲望、生活、自省、我们又该如何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搁下心,认真思考生活与立身的问题。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真正应该追求的样子。

《朝话》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每日朝会上与研究部同学们的部分谈话的编辑与记录。
它不是系统的学术讲演,只是对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启发与思考,有的是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给予其指点与建议;有的是谈论人生修养;讲述治学方法,或者是议论社会、学术文化等问题,都是老先生自己的切身体会,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被浮躁的社会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来说,这本讲求身心修养的《朝话》很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