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BA技术中,对于如何预防问题行为如下说明:
# 不要事事都管
事事都管,有四个恶果。
其一,反正事事都有人替“我”想着,“我”就不必劳神,更不必费心去安排、去计划,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需要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做自己愿意却被别人管着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倘若不逮着机会做,可能就没有机会去做。
其二,本来“应该做”、“主动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被迫做”和“为别人做”;
其三,因“问题”而管理,可能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最终终止了对“问题”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问题”,则“问题行为”将被强化,以至于最后被管的“问题”成了管不了的“问题”。
其四,事事都管会使得被管理者讨厌、憎恨和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暴力的手段,还可能促发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 用“不管”来“管”
1.自律加强,他律弱化
在应用行为分析中,人类行为的习得通过两个途径:
A。经由规则指导而获得
B。条件与机会塑造而获得。后者是基础,前者是捷径。抄近路的前提是必有一定的实际或者实践的经验(或教训)为基础。
他律减少或者弱化,自律产生的“条件和机会”就会增加。长时间玩电脑以后产生的空虚感,作业一堆还没有开始的头痛,想到明天交不上作业的惶惶不安,夜已深人已困却不得不点灯熬油的苦楚……几乎与万千管理的理由同样多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产生自律的行为。但是,这些“条件和机会”却因为一个事事都管的管理者而不复存在。所以他律加强,自律必弱;他律减弱,自律必加强。
2.保持管理的效率。
事事都管,反过来说就是事事都没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听管。管而不听,则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则管理的权威越被损耗。
管理没有结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权威。而不管理,虽然没有增加管理的权威,但也并没有降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对管理权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种储备。
# 对于寻常百姓来讲,哪些最好不管?
1.管不了的事情不要管
如果一个被管理的问题从既往的经验看常常是无果而终的结局,或者其结果是与管理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那么,从一开始不管理这个问题要比管理而无果或者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要好得多。这样的问题留待儿童自己去管,或者交由具有管理权威、管理效率的他人来管,或者管理者自己准备好新的管理策略与技能以后再管。
2.管不过来的事情不要管
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事,不要事事都管。
3.可以缓行的行为缓缓再管
不要看见别家孩子你自己家孩子好,就忍不住去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