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译注》
本生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③,生无不伤;以便一生④,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⑤,以全其天也⑥。天全,则神和矣⑦,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⑧,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⑨。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⑩,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译文
上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如果用来伤害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来养育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来保全天所创的生命的。生命保全了,精神便和畅了,眼睛便明亮了,耳朵便灵敏了,嗅觉便敏锐了,口齿便伶俐了,全身的筋骨便通畅灵活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处处得当,不用思虑就会有所得;他们的精气通达天地,意识覆盖宇宙;他们对于外物,没有不能够承受的,没有不能够包容的,就像天地一样;这样的人,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烦闷。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操完全的人。
重己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①,多阳则痿②。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③,衣不热④。热则理塞⑤,理塞则气不达⑥;味众珍则胃充⑦,胃充则中大鞔⑧,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⑨,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⑩;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译文
房屋大了,阴气就多,台阁高了,阳气就多。阴气多人就会受寒晕倒,手脚僵冷,阳气多人就会肢体虚弱无力,这是阴阳不适度所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的房子,不筑高台,不吃过多的山珍海味,不穿得过分暖和。穿得过分暖和就会脉络堵塞,脉络堵塞就会体气不通畅;山珍海味吃得过多,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胀闷,胸腹胀闷就会体气不通畅。用这样的方法来求长生,能够办得到吗?从前,先代圣王建造苑囿园池,足够用来游观远眺、活动身体就行了;他们修建宫室台榭,足够用来躲避干燥和潮湿就行了;他们制造车马衣裘,足够用来安身暖体就行了;他们置备食物美酒,能够适合口味,填满肚腹就行了;他们创作歌舞音乐,足够使自己性情安定愉快就行了。这五个方面是圣人用来养生的,并不是喜好节俭而厌恶浪费,而是为了调节性情使它适度啊。
功名
大寒既至,民暖是利①;大热在上,民清是走②。是故民无常处③,见利之聚④,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⑤。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⑥。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⑦,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⑧;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⑨。
译文
严寒到了,人民就趋向温暖之处;酷暑临头,人民就奔向凉爽之地。因此,人民没有长期固定的住处,他们总是聚集在有利的地方,没有利的地方就离开。想要做天子的,对于人民的趋向,是不可不详细审知的。当今之世,寒冷到了极点,炎热到了极点,而人民之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走到哪里都将是一样的。想要做天子的,用来昭示人民的举措,不可不与此有所不同。如果想做天子的人行为与暴乱之君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即使暴乱的局面加倍严重,人民也仍然无处可去。人民无处可去,那么成就王业的人就不会出现,暴君就庆幸了,人民就绝望了。因此,当今世上,如果有仁义的人在,就不可不勉力去施行仁义;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就不可不去施行仁义之事。
论人
“论人”要听言观行,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内用“八观六验”的办法,在外用“六戚四隐”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准确地衡量评论人了。文章中所阐述的“论人”方法在今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主道约①,君守近②。太上反诸己③,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④,其推之弥疏⑤;其求之弥强者⑥,失之弥远。
译文
为君主的方法在于简约无为,为君的操守就在于自身。最好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索求,离它就越远;越花力气寻求它,就越远远失去它。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①,贵则观其所进②,富则观其所养③,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④,习则观其所言⑤,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⑥,乐之以验其僻⑦,怒之以验其节⑧,惧之以验其特⑨,哀之以验其人⑩,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译文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虽然同类,但是智慧却不同,贤与不贤相异,都用巧言辩辞来自我防范,以免为他人所攻,这是不贤达的君主惑乱的原因。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是什么人;如果他身份地位高贵,就观察他举荐的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所赡养的是什么人;如果他奉命行事,就观察他的行动;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的爱好是什么;如果他是亲近君主的人,就观察他所进的言论;如果他窘困,就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如果他地位低下,就观察他不做什么。使他高兴,用来检验他的操守;使他快乐,用来检验他是否心怀不正;使他发怒,用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用来检验他品行是否坚持己见;使他悲哀,用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使他痛苦,用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所说的八种观察方法和六种检验方法,就是贤明的君主用来评定人的方法。评定人时,还一定凭借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戚。什么叫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宗亲四种关系亲近的人。在内就用六戚四隐,在外就用八观六验,这样,在评定人时,人的真伪、贪鄙、美丑就没有遗漏了。就像避雨一样,到处都是雨水、污泥,走到哪里都不可能不沾湿。这就是圣人用来识别人的方法。
大乐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①,本于太一②。太一出两仪③,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④。浑浑沌沌⑤,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⑥。天地车轮⑦,终则复始,极则复反⑧,莫不咸当⑨。日月星辰,或疾或徐⑩,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译文
音乐的由来已经很久远了,它产生于律管的度量,始源于太一。太一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成为形体。浑浑沌沌,分离了又会合,会合了又分离,这就叫作自然运行的永恒规律。天地像车轮那样循环运转,到头了又重新开始,到极点了又重新返回,都很恰当适宜。日月星辰的运行,有的快,有的慢,日月的轨道不同,都能够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出现,有的炎热,有的寒冷,有的短,有的长,有的柔和,有的刚厉。万物的产生,从太一开始,由阴阳变化而成。阳气变化则万物萌芽活动,阴气变化则万物凝冻成形。万物的形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不发出声音的。声音产生于谐和,谐和来源于适合的度量。谐和与适合的度量,正是先王制定音乐所依据的原则。
适音
耳之情欲声①,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②;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③;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④。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⑤,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⑥,和心在于行适⑦。
明理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①;长,非一物之任也②;成,非一形之功也③。故众正之所积④,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⑤。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⑥,四时易节⑦,人民淫烁不固⑧,禽兽胎消不殖⑨,草木庳小不滋⑩,五谷萎败不成。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译文
大凡万物的诞生,不是单靠阴、阳二气中的一种就能够化育的;万物的生长,不是单靠某一种物就能够担负的;万物的形成,不是哪一种形体的功劳。所以,众多正气聚积的地方,幸福没有不降临的;众多邪气聚积的地方,祸害没有不发生的。(邪恶聚积的地方),风雨不适时,及时雨不降,霜雪不合时令,寒暑失当,阴阳失去常规,四季改变了节令,人民淫乱不能生育,禽兽胚胎消释而不能繁殖,草木矮小而不能生长,五谷枯槁而死。以这样的环境来制作音乐,会怎么样呢?
审己
子列子常射中矣①,请之于关尹子②。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③?”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④。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应同
天为者时,而不助农于下。类固相召①,气同则合,声比则应②。鼓宫而宫动③,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④,水流湿⑤;均薪施火⑥,火就燥⑦;山云草莽⑧,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⑨。师之所处⑩,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
译文
天时有定,上天不会帮助违背农时的农事。同类事物本来就会互相感召,气味相同的就会互相投合,声音相同的就会互相响应。敲击宫音的律管,宫音就随之振动,敲击角音的律管,角音就随之振动。在同样平的地上倒水,水就会先往潮湿的地方流,在铺放均匀的柴薪上点火,火就先往干燥的地方燃烧。山上的云气像草丛的形状,水上的云气像鱼鳞的形状,天旱时的云像烟火,下雨时的云像水波。这些无不向人们来显示类似它们赖以生成的东西。所以用龙就能招来雨水,凭形体就能找到影子,军队所到之处,必定荆棘丛生。祸福的到来,人们认为是命运,哪里知道祸福到来的缘由。
夫覆巢毁卵①,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②,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③,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④,不可为记⑤。子不遮乎亲⑥,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⑦,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黄帝曰:“芒芒昧昧①,因天之威②,与元同气③。”故曰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④,亡者同名则粗矣⑤。其智弥粗者⑥,其所同弥粗;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⑦,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⑧:“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⑨。”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⑩。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
首时
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①,勤以待时②。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③,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④,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⑤,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⑥。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⑦,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⑧。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⑨。
慎人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①。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②,取水利③,编蒲苇,结罘网④,手足胼胝不居⑤,然后免于冻馁之患⑥。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⑦,无不戴说⑧。舜自为诗曰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⑩,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①,亡虢而虏晋②,饭牛于秦③,传鬻以五羊之皮④。公孙枝得而说之⑤,献诸缪公⑥,三日,请属事焉⑦。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⑧?”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⑨,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⑩,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不二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①,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②,孔子贵仁③,墨翟贵廉④,关尹贵清⑤,子列子贵虚⑥,陈骈贵齐⑦,阳生贵己⑧,孙膑贵势⑨,王廖贵先⑩,兒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译文
听取众人的议论来治理国家,国家很快就有危险了。根据什么知道会是这样呢?老耽崇尚柔,孔子崇尚仁,墨翟崇尚廉,关尹崇尚清,列子崇尚虚,陈骈崇尚齐,阳生崇尚己,孙膑崇尚势,王廖崇尚先,兒良崇尚后。这十个人,都是天下的豪杰之士。
宓子贱治单父①,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②,以星入③,日夜不居④,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⑤,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⑥,义矣⑦,任其数而已矣⑧。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⑨,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⑩。
身者,所为也①;天下者,所以为也②。审所以为③,而轻重得矣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⑤。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⑥,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⑦。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⑧,则亦不知所为也。
壹行
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①?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②,其利不利③。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④,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威利敌⑤,而忧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无敌,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则强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爱其所疑,小弱而大不爱,则无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废⑥;强大行之,危;小弱行之,灭。
知化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①。以虽知之②,与勿知同③。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④。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⑤。事有可以过者⑥,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⑦,则胡可以过⑧?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⑨,国恶得不危⑩?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译文
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用死来侍奉别人。这样的勇士还没有死的时候谈论用死侍奉别人,人们是不会了解的。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虽然人们已经了解他了,但为时已晚,了解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大凡智慧的可贵,贵在可以预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那些糊涂的君主就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茫然无知,变化已经到来后,虽然知道了却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事情有些是可以犯错的,有些是不可以犯错的。例如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可以犯错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视的。轻视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的道上,招致身死国亡,这正是由于不能预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啊。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没有预知这个发展变化的趋势,而是他劝谏夫差,夫差却不采纳,所以吴国变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博志
冬与夏不能两刑①,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②,凡有角者无上齿③,果实繁者木必庳④,用智褊者无遂功⑤,天之数也⑥。故天子不处全⑦,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⑧,故择务,当而处之⑨。
译文
冬夏两季不能同时出现,野草与庄稼不能一起长大,新的谷粮成熟了,旧的谷粮必已亏缺,凡是长角的动物都没有上齿,果实繁多的树木必然长得低矮,思想偏狭的人做事就不会成功,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所以天子做事不会做得很完美,不会做得很极端,不会做得很圆满。太完美就一定会有缺损,太极端就一定会走向反面,太圆满就一定会转向亏失。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两方面同时发展壮大,所以对于事务要加以选择,适宜的才去做。
孔、墨、宁越①,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②,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③。用志如此其精也④,何事而不达⑤?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⑥。”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⑦,一而弗复⑧。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⑨,不亦难乎!
译文
孔子、墨子、宁越,都是身份普通的读书人。他们考虑天下的治理,认为没有比先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更好的了,所以就夜以继日地学习。有利于学习的,没有不去做的;不利于学习的,就不肯去做。听说孔丘、墨翟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问,夜里做梦就亲眼见到了周文王和周公,并且当面向他们请教。他们用心如此精深专一,什么事情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办不到?所以说:“精深专一而又深入熟习,鬼神都会告诉他知识。”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告诉他,而是因为他精深专一而又深入学习啊!假如有宝剑良马在这里,把玩起来不厌其烦,观赏起来不知疲倦。而对于宝贵的行为和好的学说,却接触一次后就不再钻研实行。这样做,还想要使自身平安,名声显扬,不也是很困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