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之法》

作者: youngzy | 来源:发表于2015-11-21 15:05 被阅读380次

开篇提到的现实世界中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教科书上经典的瀑布模型刚好相反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学校里教的开发流程是这样的:需求分析 —> 设计阶段 —> 实现阶段 —> 稳定阶段 —> 发布阶段 —> 维护阶段 。

而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是这么干活的:

  1. 刚进入公司,开始学习维护一些已有的软件(维护阶段),当然会有个前辈带你
  2. 能够在项目中改些Bug,发布小规模的更新版本(稳定/发布阶段
  3. 有机会重写或者开发一些较小的模块(实现阶段
  4. 表现好的员工,有机会设计较大的模块,写一些文档(设计阶段
  5. 逐渐成长为团队的骨干,有机会计划新的项目(需求分析

后面吧,没多少新意和亮点,多多少少之前都听过/看过。

有些东西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代码量)才能更好地理解。
代码写得多了,会形成一种感觉/意识,也许会捕捉不定,难以描述。但忽然有一天你看到了某种模式或者方法论之类的书或文章,会恍然大悟“奥,对对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或者之前某个概念理解的有点模糊,代码写着写着忽然就明白了“奥,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

总的说,书还不错。
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每一代人都想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和得到的教训传递给下一代,结果是每一代人都执拗的去走了属于自己的弯路,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相关文章

  • 读《构建之法》

    开篇提到的现实世界中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教科书上经典的瀑布模型刚好相反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学校里教的开发流程...

  • 我读《构建之法》

    以前读过邹欣老师的几篇博客,觉得还是有些受用。这次看到邹欣老师出书,就赶热闹买了一本,看看软件从业者眼中的现代软件...

  • 构建之法

    个人能力的衡量(开发的工作量和质量的衡量):通过代码行数或功能点来衡量;花费的时间;交付的代码有多少bug来衡量;...

  • 《构建之法》整理

    第2章 个人技术和流程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回归测试 回退操作 效能分析工具 先用抽样的方法找到效能瓶颈所在,然后...

  • 【笔记】构建之法

    第二章:个人技术和流程 要点: 单元测试,回归测试,效能分析,基于个体的软件开发流程(PSP) 单元测试的构建标准...

  • 构建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构建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 构建之法,存乎一心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是把历史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前者讨论...

  • 《构建之法》笔记目录

    第1章概论 第2章个人技术和流程 第3章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第4章两人合作 第5章团队和流程 第6章敏捷流程 第7章...

  • 【Note】《构建之法》提要

    《软件工程 构建之法》作者邹欣系Windows中国工程师团队首席研发总监 (Link:亚马逊) 整本书,极其认真...

  • Webpack构建之法,Loader

    什么是loader 在我的理解webpack的 loarder相当于一个中间件,require('file!./t...

  • Webpack构建之法,前言

    什么是Webpack webpack,是一个前端模块构建工具,利用Code Splitting技术将静态资源进行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构建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al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