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
01
一切情绪都是迷人的。
快乐的情绪迷人,而忧郁和痛苦对人一样有感染力。
所以,童年习惯了快乐的人,以后会不断重复快乐;童年习惯了忧郁的人,以后会不断重复忧郁;童年习惯了痛苦的人,以后会不断重复痛苦。
当你看到一个坠入深渊的人时,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受害者。
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着这个深渊。
甚至,这个深渊,还是他自己制造的。
意识上,每一个理性的人都在追求着幸福与快乐,并且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但在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才是最致命的。
这一点,在恋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爱情中,我们都在追求感觉,而这种爱的感觉,就是来自于这致命的诱惑。
02
一见钟情既可靠,又不可靠。
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会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一个异性,就一见钟情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对方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你认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说可靠,是因为我们深受过去的影响,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是很难摆脱的。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
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在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题,而将父母视为客体。
如果父母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懂得,父母和他一样,也是主体。
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你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03
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
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
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
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种灾难。
虚幻的一见钟情
更常见的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
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人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
单相思
最常见的一见钟情是,你将对方当做A1,于是不可救药地爱上对方,但对方没有将你当做B1,所以没有爱上你。
这样一来,单相思就会发生。
04
其实,当人们深深陷入爱情,并有着强烈的感觉时,可能都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强烈地被唤醒了。
我们常以为,当看到一个人时,我们看到的是容貌、气质和神情。其实,这只是意识层面上的“看到”,潜意识层面上的“看到”更加关键,更加丰富,也更加重要。
所以,熟悉感是一见钟情的秘密。
当林妹妹进入贾府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见钟情,理由是“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这种“见过”,曹雪芹写成叫“前世姻缘”,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谓“前世”就是童年。
第一眼的说法并不正确。人与人交流的途径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用语言、肢体和眼神沟通,但可能还有更复杂、更全面且不为我们所知的沟通方式。
来电的感觉,是绝对的诱惑,我们很难抵挡它。来电的感觉,也是致命的诱惑,我们一再地重复童年的感觉,哪怕它伤痕累累,哪怕再一次受伤。
因为,理性没有力量,情感才最迷人。
我们多数人的命运,就是在追求童年的感觉。我们多数人的那些童年的憧憬,谈不上多好也没有多差。
但有不少人的童年的感觉相当糟糕,一样会忍不住去重复这样糟糕的感觉。
毕淑敏老师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案例:
大芳和老松结婚多年,女儿在国外读书,老松则前途无量。
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大芳把一个又一个女子引回家,似乎把她们当成最亲近的姐妹对待,并渴求她们在她的豪宅中一起生活。
最后,这些姐妹都“背叛”了大芳,和老松发生了关系。
看上去,大芳完全是受害者,而且遇到的还是那种最凄惨的故事:最亲近的姐妹成了情敌。
然而,真相是,这些情敌是大芳的潜意识故意制造的,她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而已。
她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妈妈是爸爸十个老婆中的一个,而且是最没有地位、最受排挤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大芳和妈妈受尽欺负,而妈妈在临死前对大芳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你一定要做大......”
这局没有说完的遗言,大芳最终理解成“你一定要做大老婆”。其实,这不仅仅是她的一个理解,只怕还是她源自童年的憧憬和渴望。
因此,大芳总是把一些女子带回家,诱使老松和她们发生关系,她再去捉奸,令他们内疚,从而抢占道德制高点,做一个感觉上的大老婆。
只是,这样的感情一旦发生,她童年的另一种感觉也会被唤起,那就是对妈妈所有情敌的愤怒。
然而,她现在做了“大老婆”,就好像她也成了妈妈的情敌。
这时,这些愤怒如潮水一般对准了她自己,从而令她每做一次“大老婆”就损害掉一个器官,譬如肝胆胃肠......
心理医生贺顿一开始无法理解大芳的这种心理机制,于是劝大芳和老松离婚。
意识上,大芳也渴望结束这种关系模式,于是离婚了。随即,她闹了一次自杀。
纵然,这种关系模式看似糟糕,但其实她也有许多心理获益,做“大老婆”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而一旦与老松的关系终结了,所有的心理获益也就消失了,她的生命感觉也随之消失,她成了真正的行尸走肉,自杀的冲动也随之而来。
我们每一种重要的生命感觉,几乎都在童年时第一次建立。这些感觉才是我们心灵的内容,而理性的认识只是附属品。
假如没了内容,我们的心灵会干涸,我们会失去活着的感觉。
所以,我们去寻找刺激,这些刺激会激活我们的心,让我们重新找到充实感,哪怕这种充实感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会忍不住去寻求。
对于大芳而言,她做“大老婆”的心理满足可能只是短短一瞬间,而她每次的代价就是为此付出一个器官,但她的潜意识却乐此不疲。
大芳的故事过于惨淡,而多数人的童年感觉,既谈不上多么美好,也谈不上多么糟糕,因而不会像大芳一样,遭遇那么惨淡的婚姻。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