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经典阅读札记一则《论语》之001

国学经典阅读札记一则《论语》之001

作者: 唐风汉韵1970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15:59 被阅读0次

我对待经典的态度是常读、能诵、细品、深挖。

由于我用来读书的时间比较碎:工作之余、家务之余、计划内的阅读与写作之余。所以对《论语》《老子》《庄子》的阅读只能插花式的利用时间“边角料”。

偶尔有得,又担心片言只语如电闪火花倏忽而逝,所以就随手记录下来,不成篇章,不究层次及思维逻辑。

命之为“札记”,实为碎片而已。

常读以自娱,慰寂寞,扫虚空,填补时间的空白,让生命相对充实。

能诵则必反复,反复之中肯定会时时有各种念头闪现,这些念头源于阅读可能更源于现实生活,源于自身际遇。

细品则有主观的定向与定位。不做“两脚书橱”,不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不“死读书”把自己变成文字的奴隶,那就必须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试问收获从何而来?当然要细品,先品出人家的味儿,再品出自己的味儿,如果还能把这种味儿放在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下就更有意义。

但在细品深挖时既不能穿凿附会又不能泥古不化。对待经典,我认为合理的态度是与时俱进、活学活用、化腐布新,要让“老”经典跟上“新”时代,汲取老祖宗智慧解决“新困惑”“新烦忧”“新课题”。

“死”书要“活读活用”,只有读“活”了,它才可能真正地服务现实人生。

自今天始,我会在本号陆续发布阅读《论语》的心得碎片,或长或短,取决于时间充裕与否。喜欢的朋友不妨关注。

——特此告知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话。一说求学与处事,二说沟通与交往,三说自我修养。

“习”可理解为“温习、复习”也可理解为“实习、实践,习练印证”。前者用于教育情境,比如我们当教师的指导学生常引此句;后者则延伸到社会生活,从书上得到的道理或技能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在运用中验证它有没有作用,从实用角度出发,迂而无用的东西没有说服力所以也就没有生命力。

生命本就沉重,我们没有必要再额外背负书本硬塞的文字垃圾,验证无用者,大胆丢弃。

“朋”有人说是“同门师兄弟”,有人说“志同道合者”,不论师兄弟也好,志同道合者也罢,他们的识见、学养大约都在同一频道上,交流起来有共同话题,争吵或者共鸣都能给彼此带来愉悦和获得感,当然也就有意义和快乐,不论什么时代,鸡同鸭讲各说各话都尴尬,看明白这点内心会释然,会解脱,会走出苦闷或者忧郁的泥沼。

第三句说胸怀,当然侧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是气度,是胸怀,是涵养,更是一种境界。

“知”为了解,为懂得,为熟悉。因为不知所以就可能冷落冷漠甚至冷酷,因为不知可能会抵触、排斥或者打击。

脸子冷是很可能的,言语冒犯也极有可能,更有甚者行为上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友好甚至敌对。

此时能做到“不愠”难道不是一种气度和胸怀么?

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所以才称这些人为“君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阅读札记一则《论语》之0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ka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