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佛气儿儒释道传统文化每天写500字
机法两种深信就是金刚信,不会退转

机法两种深信就是金刚信,不会退转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06:50 被阅读58次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主讲|净宗法师

轻点此处,观看视频

印光大师说:

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这是比喻。天帝释有一种网,叫“因陀罗网”,里面有很多珠子,每一颗珠子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别的一千颗珠子照收进来,这叫“千珠摄于一珠”,一千颗珠子收到一颗珠子当中,就像镜子,能够映照;同样,这颗珠子也能映照到一千颗珠子当中去。

阿弥陀佛这尊佛,能够把千佛万佛所有法门功德收进来;同时,他的功德又能遍布一切法门当中。

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有了。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念佛的人,就专修念佛。观心法门的一心三观,真观、假观、中观,这些是教下之人所修的,念佛之人不太相应。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我们不能修观,只要称名就能获得利益。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能修观吗?不能。但是他口称佛名,当下得以往生。由此可知,念佛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切不可参入宗门,图得禅净双修之嘉名。

念佛人带着宗门气息,则得利益处少,失利益处多也。

有人念佛,想人家赞美他禅净双修,就加入一点禅的味道。如果这样的话,就损失大、得益少。不要夹杂。

而要全凭佛力,专一念佛,若不自觉自己无力,毫无自力,便有所保留,不能通身靠倒弥陀、全凭弥陀佛力。

因此善导大师依经文之意,而劝勉净土行人应具足“机法两种深信”。

这两种深信告诉我们怎样全凭佛力,特别精彩。尤其是“机深信”,给我们当头一棒。

大家请看: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这就是“机深信”。

相信自己是这样一个罪恶生死凡夫,过去无量劫以来都是流转六道,没有出离,而且多数在三恶道当中,“常没常流转”;未来遥遥无期,也是没有办法,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出离,“无有出离之缘”,只有在六道里永久轮回:这是对自己根机的深刻反思和认识。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第一“机深信”是相信自己没有力量、无力可凭,“常没常流转”;第二“法深信”是信阿弥陀佛有力量,“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全凭佛力,决定往生。

人就这样,如果相信自己还有一点自力,就不可能完全靠倒佛力;只有知道自己全无自力,才能完完全全靠倒佛力。觉得自己还有两下子,谁肯靠上别人?实在没办法了,才去靠别人。

阿弥陀佛既已成佛,则他救度众生的誓愿是金刚不变的,所以我们仰信佛所说,不加怀疑,无疑无虑。

阿弥陀佛都成佛了,他不会骗我们,这叫“无疑无虑”。

阿弥陀佛说了,“你称我名号若不往生,我就不成佛”,现在他既然成佛了,“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信就信这个,不要怀疑,不用顾虑。

心中没有怀疑,当然也就没有种种“可能或不可能”的忧虑、顾虑。

“我大概能往生吧?”“恐怕不行吧?”这叫“虑”。心中不怀疑,忧虑、顾虑就不会有了。有怀疑才会有顾虑,没有怀疑就没有顾虑。

所谓“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那就“定得往生”。

净土宗的核心是“机法两种深信”,对机法两种深信的道理能够了解、深信,就不会退转,就决定往生。

如果对自己的根机无法深信,就没有“机深信”。

我们信阿弥陀佛怎么信?

首先要相信自己没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很贤善、能修行,如果这样,就不可能相信阿弥陀佛。只有知道自己没有力量、罪业深重、无法出离,才能全身心地靠倒阿弥陀佛。

虽言信机、信法,并非信心有两种,而是一个深信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

机法两种深信是连在一起的,并不是有两种信心。信机就是“舍自”,舍掉自力,因为自己本来就没有力量;信法就是信阿弥陀佛,获得弥陀的救度:舍自归他。

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显明罪恶生死凡夫之机,感受到正当堕落悬崖时,突然被佛凌空托起;在海中挣扎没顶时,被佛抱上愿船。所谓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机深信就是“绝处”,就是“死地”。但是,如果只是机深信,那我们只有堕落了。可是接着第二点,这样的众生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所以立即转到第二点法深信,就活了。

第一点机深信就是“打得妄想死”,第二点法深信就是“救得法身活”。如果没有机深信,当然就没有法深信。

堕落与被救是同时感受到的。

我们感受到自己罪恶的根机要堕落下去,这时就感受到弥陀的救度,“像我这样的人,正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当有这种感受时,心中就有平安、喜乐,就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在内心发酵,故性情就会转变。

看一个人念佛到底怎么样,就看他的性情。如果这个人念佛几十年了,性情还是那样刚强难化,这几十年确实进步不算大。

当然,能不能往生呢?如果全凭弥陀救度,仍然能往生。

以前刚强计较,现在柔和不争;以前缺乏慈爱,现在有了悲心;凡一切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的过失或宿世的罪业,而不会责怪别人。此后的生活是对佛有信心,对己有愧心,对人有爱心。

我们念佛人,就拿这三心来照自己。

对佛有信心”,那就是“我念佛一定往生”。

对己有愧心”,想到自己,“我真的很惭愧,什么修行也没有,只有一大堆罪业”。

对人有爱心”,为什么?“对不起,无量劫来,我给你们添麻烦了”。

一般人往往怪人家的多,但真正学这个法门,以佛法的镜子反照自己,会请求别人来原谅自己,而不是自己有资格原谅别人。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逆境、挫折,总要想到“这是我的过失”。

故此法门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的救度,没有丝毫的自力与造作。龙树菩萨譬喻为“乘船”,坐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费,也不必帮忙驾驶。自己不管有何力量,在此均无用武之地。何况就是因为毫无力量,才会堕落,才会被救。

坐到船上要交费吗?不要交费。要帮忙驾驶吗?也不用,你就老老实实念佛。你哪怕有十八般武艺,也是置于无用之地。因为坐船过海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会诵经,也不靠诵经;会打坐,也不靠打坐;会入定,也不靠入定。这一切都不靠,因为靠的是念佛。并不是说你不能诵经、打坐,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你的往生完全靠佛的愿力

慧净上人说:

有了机法两种深信,就是信心决定,就是金刚信,不会再改变。

“机法两种深信”就是信机和信法。“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是怎样的根机呢?是造罪造恶的,是要堕落的根机。

圣道门不是这样信,圣道门说“我有佛性,我本来是佛”,所以他们相信自己,要拔得高。净土门说“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这就比较符合我们的现实状态。圣道门那是理想状态。

不管是信深、信浅或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

如果我们有机法两种深信,不管信深、信浅,不管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这一点要明白。

有人强调要信到什么程度啊,心里要有什么感受啊,要流多少眼泪,要怎样感动——不是那样。知道自己是罪恶凡夫,知道弥陀一定救度这样的凡夫,这就可以了,这就是金刚信

净土宗的机深信和一般的罪恶感不一样,机深信的另一面就是法深信,“我这样的人,是弥陀必然救度的对象”,不是说“我罪过,没办法,只有下地狱了”,这就没有法深信,这叫罪恶感,不叫机深信。

如果未能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深重、烦恼强盛,就无法彻彻底底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到他已坠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随浪浮沉,甚至即将灭顶,他就很难生起求救的心。

掉到大海里马上要灭顶了,他自然就要求救了。如果感受不到机深信,觉得自己还不错,“我还能修这个法、那个法”,你叫他学净土法门,他保证不乐意,“我在游泳,游得很快乐,你干吗救我?”他还嫌你碍事呢。

所以,说法要对机,他还没到这个时候,就让他去吧。他确实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根机,没到时候就不容易接受

这个法门是非常成熟的,一定是对人生、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才可以归入这个法门,这就是智慧。一般人还悟不到这种程度,都把自己看得很大。

我们如能像善导大师所说,自觉是“罪恶生死凡夫”,生生世世只有沉沦,永远无法解脱,自然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犹如溺水之人的彻底投靠,全凭救度,内心就不会犹豫、怀疑或筹虑,就不会无知、侥幸地认为自己可以靠某种功德或某种法门出离,那种法门比念佛往生更可靠、更殊胜——不会有这种心态。我们就会死心塌地、老老实实地专念弥陀,全凭弥陀救度。

如果认为还有别的殊胜法门,自己可以修行,那么只有四个字来形容:“无知、侥幸”。因为无知,所以才抱有侥幸心理。

很多人其实是很无知的,不了解三界苦海多么广大无边,不知自己多么怯弱无力。而且,出离三界到达涅槃是多么高远的境界,靠自己怎么可能达到呢?不可能啊!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机法两种深信就是金刚信,不会退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lx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