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会先反问一句,“为什么我一定要和别人想的一样呢?”
今年,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别人对我说,“嘿,你这个想法,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呢。”至于,为什么我会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我想,其大抵是因为我学习了很多名家名师的思考角度与方法,并且常常将这些角度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文章中。
我深知,对于一件事情本身来说,可能有好坏之分,也可能有正确与否,但是,相比于此,更为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有属于自己的或是大众,或是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而打破这种局限性的方法,就是多去看看别人的思考角度,多去想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思考?久而久之,也许这会让我们的心态变得越发平和,因为,你慢慢可以做到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解万岁”。
比如,我们清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于是,这就可以让我们从正反两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去思考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个概念,叫做“资源的诅咒”,就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就像是,如果一个国家地下全是石油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多半不会太深厚;如果一位女生长的太漂亮的话,那么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坏人的机率就会比大多数人高很多;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的话,那么等他长大以后,就很有可能因为过于相信他人,而招致更多的欺骗与背叛。
近两年,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常常如此——面试的时候,“老师问,学生答”,显得自然而然,可是,我却认为,“学生问,老师答”,似乎更重要。因为,一个好问题远远胜过一个好答案,如果学生能问出一个质量很高的问题的话,那便可以证明他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足够出众。
在成长的过程中,向成功人士请教,问询他们的成事方法与经验,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我却认为,去观察那些失败的人,收集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更为重要。因为,若是你能知晓失败的人究竟为什么失败?而后,尽量避开这些原因,兴许,会大大提高你成事的概率。
我想我可以再次反问一句题目中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一定要和别人想的一样呢?因为,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恰恰是由于他们的想法也是普通的,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单一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绝对是局限的、狭隘的。所以,我想再一次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普通人)想的一样呢?再进一步,难道你我就甘心做个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吗?
有时,当你读到一篇写的很好的文章,或是听到一堂讲的十分精彩的课程时,你会惊叹,你会拍案叫绝,你恨不得把这篇文章,这堂课程分享给你认识的每一个小伙伴。也许,你可能还会想,“哇塞,他究竟是怎么做到讲的这么精彩,说的这么鞭辟入里的?他是怎么做到每一句话都说到我心坎里的?实在是太牛了。”
与其相对,当你看到些糟粕,看到些胡作非为时,听到些噪音,听到些胡言乱语时,你会气愤,你会满腔怒火,你恨不得把这些人碎尸万段。也许,你会喃喃自语,“这些人怎么这样?为什么他们会做出一些不经大脑的事情?为什么他们会说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话呢?唉,真是服了这些人了……”
其实,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是,如果你能跳出你的角度,比如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探讨问题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这两个极端事件,又绝对属于同一件事。
即,“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
之所以你喜欢,那可能是因为,那确实符合你的审美,你的认知,你的价值观。反之,则是不符合你的上述种种。就像是哲学家罗素的所说,“须知岑差多态,乃是世界的本源。”
还是那句强调了多少句多不过分的一句话——心态最重要。
如果,你能经常用“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这句话来看待这世间的纷纷扰扰的话,你的心态只能很平和,且还会越来越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