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泽明用黑白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用芥末般冲鼻辣眼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死亡素描”。
倾刻间,臭味袭来。芥川龙之介把我带到一个空旷的建筑内。那里堆满了因战争被人遗弃尸体。大群的苍蝇聚集在腐肉上,从远处看去好像是给裸露在外的皮肤盖上了布料。从“布料”中透出的红色已经接近黑。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为尸体“理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换口饭吃。而“带刀仆人”对待老妇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则是该书的亮点。这么说来颇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味,实则不然。
阅书无数的你可能对上述场景似曾相识。
小时候看抗日题材的电视,有一个场景让我很困惑。后来我问奶奶,这些人死了之后身上的东西咋办?我清楚的记得奶奶说:“那是发死人财,没人会干。”说完这话她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让我无法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但心里一直有这么个疙瘩。倒不是说我惦记日本鬼子身上那点儿日元,但是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不免觉得有点可惜。
后来长大了,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在战争那会儿,日本鬼子有部分人会拿个袋子收刮尸体上的财物。虽然纪律要求充公,但实际都揣进自己腰包了。本来不想说这个事儿,毕竟也是一段黑历史,但这段儿和我今天要说的主题有很大关联。
老妇人和日本鬼子在看似相同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利己问题,这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
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对心理学利己主义做出如下说明:“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也就是说任何人资源行动的动机最终只能是对他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求。
通过阅读作品,老妇人的行为可以称得上心理利己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任何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日本鬼子的行为暂且归到伦理利己主义的范畴。
通过对比,两种利己主义的区别不难分辨。
在对芥川龙之介的这本《罗生门》的评论中,我看到了一些读者把老妇人的行为妖魔化。未免有过分解读之嫌,同时这种解读也有失偏颇。确切的说这是把心理利己主义混淆为伦理利己主义。
换句话讲,老妇人的行为更趋近于本能(求生欲)驱使,而日本鬼子的搜刮行为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这完全是两码事。
在我看来,任何求生欲驱使的利己行为(心理利己行为)都不应该被人谴责的,因为这是根植于人类的本能行为。
有趣的是“带刀仆人”发现老妇人的行为后,先是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准备对其进行惩戒,但听到老妇人的一番解释后,又觉得在某种状态下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顿悟后的“带刀仆人”某种合情合理的支撑下反倒是抢了老妇人的衣服逃走了。
从伦理利己到心理利己的转变,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用沉闷的哲学式说教进行解释说明。对于心理(人性)和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芥川龙之介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一系列的丑态冷峻的呈现给读者。
不得不说,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心灵何处安放?人性在道德、价值观面前是否不堪一击?“活着”究竟是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回答上述问题,那就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