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妮妮放学后开心的回到家,进门后
扑向桌上的糕点,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果汁
她立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妈妈平静的说:“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倒一杯吧,还要把桌子、地上收拾一下。”说完倒了另一杯果汁给她
妮妮抬头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
妮妮说:“谢谢你,妈妈。”
她赶紧把弄脏的地方收拾干净,妈妈也在一边帮忙
插图:电影《忠狗德拉姆》
01
上面这个片段是一个妈妈和我分享的,她说:“本来我很想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注意,或者下次能不能小心点,但我突然看到孩子突然僵硬了一下,然后忐忑的看了我一下,我突然不想把这些以前类似这种情况下说的话说出来了。
我没说什么后,看到了孩子感激的眼神和如释重负的样子,突然很后悔。”
听完这位妈妈的分享,我不禁想起,好像从我们做孩子开始,从父母那接收到指导就是含有批评意义的,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也照旧用这个话术表达,本意是想好意的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引,但信息到达孩子那里,却变成了伤害,ta听到的话里没有陈述该如何纠正这个错误,幼小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改正,只能惴惴不安的听你“指导”。
下次,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ta预先绷紧自己的感官,迎接你的再次“指导”。
有的父母会因为某一个契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更多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话里有什么伤害因子,于是继续又继续......
02
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正在开车,旁边坐着你爱的人,这时你突然转错了一个弯,如果对方立马说:“为什么转错了?你没看见标识么?刚才那里那么清晰的路标,任何人都能看见。”
ta这么说有意义么?
被“指导”的你,会觉得刚刚还谈笑风生的ta曾经爱意满满吗?
你会不会马上反省,喔,我该多注意一点的,或许我应该多练练驾驶技术了?
你打算和颜悦色的回应ta吗?
其实,这时,大家需要的只是一句:“我看了一下,从这里继续往前,3km处有一个出口。”
雯雯说
父母进行“指导”时,下意识的抱怨,转化成攻击性的语言飞到孩子的心里,其实,真正的指导,用陈述问题及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
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泰戈尔这首诗描述的一样: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Tips:看后觉得内容有用,欢迎转发给你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