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原生家庭到婚姻失败:觉醒背后的因果与救赎
都说女人一生中有几次改命的机会:原生家庭、婚姻、自我觉醒。如果原生家庭不够理想,可以通过婚姻改变命运;若婚姻又选错了方向,最终只能依靠自我觉醒来扭转人生。我曾见过无数婚姻失败的女人,却从没想过自己也会成为其中一员。直到觉醒时,我才发现一切为时已晚——婚姻的破碎早已埋下伏笔,而根源竟指向我从未深究的原生家庭。
我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和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起初我只归咎于运气不佳。然而,通过阅读和一些智者的点拨,我开始追溯过往,试图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原因,才逐渐明白:万事皆有因果。表面上我在谈论婚姻,但更深层次的,我想探讨的是心理与人性。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避免同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回想童年,我的家境并不差,甚至在同龄的表哥表姐眼中算得上优越。父亲舍得花钱投资教育,为人慷慨;母亲则细心照料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只是表象。剖析这些并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希望深刻理解哪些行为会伤害孩子,避免灾难再次降临。我深知,人无法改变他人,只能改变自己。
从小,父亲对我极为严厉。他的教育方式在我身上激起了叛逆,而非顺从。我不知这叛逆性格遗传自谁,但父亲的打骂不仅没能让我收敛,反而让我愈发抗拒。那时的我,或许只能算得上调皮。然而,父亲的批评总是模棱两可:做得好,他就夸张地称我聪明伶俐,是个人才;稍有失误,他就破口大骂我是蠢货。这种反复无常的评价让我既不敢挑战高难度的事物,也在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不够聪明。于是,在学习上,我选择了“摆烂”。
父亲的严厉还体现在他的专制。他只允许我做他认为“正确”的事,至于兴趣爱好,在他眼里一概无用。初中时,我迷上了《西游记后传》,甚至一字一句地抄下台词,满心期待得到认可。可父亲看到后不仅没有鼓励,反而斥责我搞“歪门邪道”。初三时,我偶然喜欢上日语,想尝试自学,他却冷嘲热讽:“英语都学不好,还学什么日语?”他的不支持让我备受打击,而我能坚持走到今天,全凭自己的努力。
母亲的伤害则来自另一面。青春期时,我开始爱照镜子,渴望变美。她非但没有正向引导,反而将我的“臭美”贬为“想男人”,让我羞愧难当,甚至一度认为爱美是罪恶,是勾引男同学的表现。这种言语上的羞辱,深深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认知。
俗话说,童年的不幸需要一生去治愈,而幸福的童年则能治愈一生。那么,我这段不幸的婚姻又从何而来?我反复思考,答案渐渐清晰。小时候挨打太多,自尊心被磨平;母亲的言语PUA让我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人。于是,在择偶时,我并未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或三观是否契合,只因对方给了我父母从未给予的情绪价值,便轻易托付了自己的一生。
有人说我这样剖析父母是“白眼狼”,毕竟社会普遍认为父爱母爱无私——他们给了你生命,含辛茹苦将你养大,你理应孝顺。然而,若看不破这一点,就无法真正觉醒。身边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不妨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女人的婚姻失败,往往源于原生家庭的缺爱,导致过度追求情绪价值,或因“配得感”太低而将就。这种选择看似解渴,却忽略了三观不合的隐患,日后矛盾只会逐渐显现。
婚姻失败就换个人,问题就解决了吗?并非如此。许多人认为失败是因为找错了人,却未察觉根源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懒于奋斗,试图通过婚姻证明价值。这种心态不改变,即便换人,结局依旧。现代社会提倡女性独立,即便结婚生子也不放弃自我,正是这个道理。
失败的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人生是为自己而活。只要觉醒,无论何时重新开始都不晚。从原生家庭到婚姻,我走过弯路,却也明白了因果。如今,我不再埋怨过去,而是选择改变自己——因为,救赎的钥匙,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