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也就是1940年有一本关于阅读的书籍出版了。作者是:美]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本书的名字《如何阅读一本书》。
自出版以来,好评甚多,重版多次,它是一本指导阅读的经典书籍。
面对这本书,我试图用参加读书营时学到的快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先看封面,一个捧着一本书的外籍帅哥在认真阅读;封面色彩艳丽,红色、绿色、黄色(红和黄是颜色基础的三原色)有点意思了,封面设计别具一格,我推断是否含有另外一层意思,绿色是经过混色后得到的颜色,是不是在这里暗示:阅读一本书后的自我提升?
#、游览书中目录,是关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看过目录是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想阅读的冲动。
#、看完目录,我自己突然意识到,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本“快速阅读”的书。虽然它也归于致用类书籍。
我开始阅读。
书中开篇: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增进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能力具体指向是什么?
说到这不能不提到阅读者对书籍的态度。现在成年人看书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消遣阅读,过去我看书就是这样的类型,没有目的地看书,看书纯属消遣自己,几乎很少做读书笔记,有时看到金句就用脑记下来,或随手拿个本记下来;过段时候脑子里的金句没有了,本子里记的段落,也不知在那个本子里了。随意、散漫。这样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另一种是:有目的的阅读,从书本里学习自己欠缺的知识。
即使这样,是不是所有阅读者都会与作者达成最后的沟通,使你的理解力更上一个高度?也许不竟然。
两种阅读态度,就会产生两种结果,这是我目前的认知。
那么这本书中是如何指导我们阅读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重点是“阅读”,如何阅读?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提高理解能力。
在这之前,应该对阅读有一个基本了解:
01、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阅读书籍,一般而言,都会是读者主动阅读书籍。
但主动性是有差距的,假设一个场景:一个人是渴求式阅读,另一个人是消遣式阅读,两个人的阅读行为都是主动的,但阅读的效果不言而喻,一定是渴求式阅读比消遣式,获得的东西更丰富、更有收获。
主动的阅读包含哪些条件?
A、主动性
B、阅读技巧性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它是一项复杂的运动。
就像打棒球运动:当投手将球投向捕手的时候,捕手不是被动接球,站在原地不动:他要做的是:预判球的运动轨迹,球的力度、发出的角度,根据这些,做好自身准备,接球姿势、接球角度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完美接住球。
这就好比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关系,写作者是投手,而阅读者就是捕手。捕手能接住球是因为运用了很多技巧。同理,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技巧也会比没有运用技巧的阅读者获得的收获多。
02、阅读的目标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A、为了获得资讯
书中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头脑加一本想读的书,如果你了解了这本书,你就获得了你需要的资讯。但这不是理解!
B,除了获得资讯还求的理解力
还是一个头脑加一本想读的书,不凭借外力,你所了解的这本书,恰好让你明白你不了解这本书。这本书超出了你了解的东西,而这些不了解,就是增加你理解力的东西。
还是作者的话更精准到位: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这段话太经典了。这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阅读的终极阶段。我一定向这方面努力。用脑去阅读,去增长自己的理解力,学以致用。
这种阅读对阅读者而言,相当于经历了一次破茧而出的过程。是一种理解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03、在什么状态下才会为了理解而阅读?
阅读是一个艺术,它的定义如下:
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A、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B、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
这样才能完成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明白写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想表达的目的。
总之,《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吸引我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