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日一诗——跟着叶嘉莹阅读古诗

每日一诗——跟着叶嘉莹阅读古诗

作者: 窗帘飘飘 | 来源:发表于2025-06-24 15:02 被阅读0次

张九龄还有一首《望月怀远》,写得也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讲了三首《感遇》诗。大家也许发现了,无论是陈子昂的《感遇》诗,还是张九龄的《感遇》诗,他们都是先经过有心的思索,然后才举出某种物象来做喻比的。他们所举的物并不见得是眼前的景物,比如"兰叶春葳蕤"一首,你看到兰叶就看不到桂花,看到桂花就看不到兰叶,所以它不是由眼前所见的兰叶、桂花来起兴,而是用它们来做一个比喻;而现在的这首《望月怀远》,它用的不是比,而是很有兴的意味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里,他真是看到海上的明月。然后由明月引起了他的感兴、他的怀念。像李太白的《静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是一种感兴。中国的诗词常常写到明月,而明月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怀思与感发。因为,你如果跟你所亲近的人不在一起,那么包围你的环境与包围他的环境完全不同,而且是完全隔绝的;可是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的事物,那就是明月。六朝时的谢庄在其《月赋》一文中就曾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他说,我们现在虽然远隔千里,但是今天晚上当我看到月亮的时候,你也可以看到这轮明月。当然,现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看到月亮实际上并不是很美观的,可是月亮本身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那样高远、那样光明;尤其是月圆的时候,就更加皎洁、更加圆满!所以从古到今,月亮一直是能够引起人怀思的一个形象。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的也是明月。现在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我们可以想见:从纵的空间看,天是那样高远;从横的空间看,海是那样辽阔,所以这一句给人以非常旷远的感觉。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登高就可以怀远,总之,你的世界就是你之所见,如果你的世界是广远的,那么你的怀思也会是广远的。

“海上生明月”这一句写望月,接下来是怀远:“天涯共此时。”这真是兴!李太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我看到海上升起明月,就想起我所怀念的那个人,当我对着月亮怀念你的时候,我绝对相信你也在对着月亮怀念我。两个人如果真正是知己,就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有这样一份经得起考验的感情。如果二人在一起时一天到晚吵架,你也猜忌我,我也怀疑你,这永远不会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杜甫写过一首《月夜》,他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那时,他正被困于安禄山所占领的长安城,而他的妻子则远在鄜州的乡下。当他看到月亮,就想起了妻子,可是他没有这样写,而是说,我的妻子今天晚上在闺房中独自望月时,一定会怀想我的。她的身旁当然围绕着小儿女,可是孩子们又怎能懂得母亲怀念父亲的感情呢?况且又是在战乱之中。所以你就知道,我们常常说"推己及人",就是说我这样想,我相信你也这样想,而诗歌里边那种同情、共感,甚至于一些联想,都是从这种感情推广而来的。以前我们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有两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也是两个知己朋友虽远隔天涯却彼此怀念的感情,可那两句说明的成分多,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则是感发的成分多,它不是理性的说明。

接着两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就是有怀远之情的人,它并没有现在的白话文中所说的"情人"的含义。古人所说的"情人"是指有情之人、多情之人,它不一定只限于男女,凡是彼此间相互关怀的有情之人都可以称为"情人"。《世说新语》中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说,最高的有道之士,是"忘情",就像佛教中所说的,你要把你一切的悲欢爱恶斩断;而那些愚痴、迟钝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情;感情之所凝聚的,正在我们这一辈人——我们既不是愚蠢到"不及情",也不能做到"超然忘情",所以我们都是有情之人。宋朝的欧阳修写过两句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和月。"(《玉楼春》)说得真好!人,有时候真是无可奈何,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痴情。你为什么看到月亮就想起远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是月亮让你想起来的?月亮与你根本不相干,这都是因为你有情、多情的缘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遥夜"就是长夜。这两句是说,你是有情之人,所以在月夜就不能不产生一种怀念远人的离情别恨。你整夜都在相思怀念,不能安眠,于是怨恨夜是如此悠长。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两句写得很细致。他说,我把蜡烛熄灭了,就看到满屋子、满院子里都是月光,因为有灯光或烛光时就看不清楚月光了。在这里,"怜"不是可怜,而是爱怜的意思。这一句写的是望月的深情。接着,"披衣觉露滋",他披上衣服到外边望月,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当露水渐渐打湿他的衣服时,他才感觉到深夜的寒意。这一句写的是望月的长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盈"是满的意思。他说,我怎么能够把这轮美好的月亮用手满满地捧起来,送给我所怀念的那个人呢?《古诗十九首》中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人,常常看到一个喜爱之物,就想到远方自己所怀念的人,就想把这个东西送给他。《古诗十九首》中说的是赠送芳草,不仅古人如此,现代人也常常这样。比如加拿大的枫树很多,秋天,当你看到枫叶变红时,就怀念起远方的朋友,于是摘两片枫叶压平后就可以寄给你所怀念的人了。无论是红叶还是芳草,都是可以把握住的,可是月亮,你抓不住它!所以是"不堪",不堪就是不能;既然不能,那也就算了,不过,我"还寝梦佳期","佳"是美好,"期"是约会。他说,我希望自己回房入睡之后,能够在梦中与你有一个好的约会,在梦中与你相见。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望月怀远》不像《感遇》诗那样,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而是纯粹的一种感发。大家知道,中国过去有一个传统,就是常常强调"文以载道",对于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要看看你的思想内容如何如何。像陈子昂的那些《感遇》诗,说它内容好,有思想性,讲了遇与不遇的问题,所以是“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陈拾遗故宅》)等等。当然,诗歌有思想、有内容是不错的,可是片面地强调"文以载道"就容易陷到一个窠臼之中。

我们说诗歌不一定非要载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要使读者内心产生一种感动和启发。以前我讲了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说他虽然把景物写得很美,却不能使你有很深刻的感动,这样的作品不会达到最高的境界。另外,我讲了陈子昂的《感遇》诗,它的确给我们感动和启发了,可他是通过思索而得,是诗人先有了某种思想,然后假借一种草木鸟兽等等来表达的。现在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既没有"终古立忠义",也没有"载道",他只是写了人在月光之下的一种兴发感动,那么这样的诗算不算好诗呢?当然算。因为文学价值不是建立在道德价值之上的。固然,诗歌的感发生命有大小厚薄之分,而道德价值有时可以影响诗歌感发生命的厚薄大小,但是,我们绝不是说,凡写忠义、写道德的就都是好诗。如果你说的都是忠义,却不能给读者感发,这也不能算是好的作品。明确了这一点,再看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我们之所以说它是好诗,是因为它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感动和启发。不管他所说的是谁,所怀念的是谁,究竟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子,是一首写爱情的诗还是写友情的诗,你都不用管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完之后,你内心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对更美好、更高远的境界的向往和追寻的情意,这在诗歌中是很好的一种境界。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之致。"什么是"风人"?我们知道,《诗经》有风、雅、颂三类。其中,"风"一般是民间的歌谣。而且,"风"有一种感发性的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所以"风人"就是最富于感发的诗人。王国维认为,在《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之中,就是《蒹葭》这一首诗最富于诗人的,而且是特别有感发性的诗人的一种意境。那么《蒹葭》怎么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秋天的时候,水边的芦苇开了白花,与叶子相映衬,白白绿绿的一片;气候转凉,露水也凝成寒霜了。就在这样凄清的季节,我想起了一个人,她在水的那一边。我逆流而上,想去追随她,可路上有很多阻碍,而且太遥远了;我顺流而下去追随她,她好像离我并不太远,就在水的中央。似乎看见她了,可是真要跟她见面,却又找不到她了。人的内心常常有一种向往和追寻的感情,它可以使人向上、向前,可以提升人的思想的某种境界,而张九龄的这首诗,正写出了这样一种不断地向往和追寻的感情,所以是一首好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诗——跟着叶嘉莹阅读古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leg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