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敬《国闻备乘》随手录

作者: 吴昱则刚 | 来源:发表于2016-07-09 06:31 被阅读86次

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录了不少清代的官场逸事,闲来随手翻翻,也获得不少对清朝的感性认识。记录两则,以供一窥晚清官场之做派。

胡思敬,字漱唐,一字笑缘,晚号退庐居士。江西宜丰县新昌镇人。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其人少时聪颖,六七岁时,他母亲就"教以歌谣,有绝似古乐府者"。9岁,跟着父亲就读于治阳胡氏家塾。1887年(光绪十三年)入学。不久入南昌经训书院肄业四年。1893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后选取翰林院庶吉士,未几任吏部考功司主事。1908年(宣统元年)补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进入民国后,他“益肄于学,日至书肆搜求经籍。老仆负囊从其后,无所不收,盖亦无所不读。”时藏书达二十万卷,全部携回南昌,在东湖滨筑室,楼上称“问影楼”,楼下为江西私立退庐图书馆,对外开放。后又继续充实藏书,馆藏最多时达四十万卷。抗日战争期间,南昌沦陷前夕,其后人将藏书迁至宜丰胡氏私宅,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恢复开放。1953年,由县文化馆报请省图书馆处理。后运到南昌,由省图书馆清理编目,至今供人研究参考。

人常言有清一代腐败乃司空见惯,其实这种腐败常常诞生于制度的不合理设计。但在习惯性腐败的大背景中,又有传统的道德体系在约束某些官员的行为。只是制止腐败依靠官员自身的良心自觉,这样的效果往往可想而知。《国闻备乘》中提到清末的户部尚书阎敬铭,生活异常节俭,家里请客吃饭,饭菜都是隔夜的,客人都不堪下咽,他自己还吃得津津有味,难怪胡思敬说他生活得如同老农一般。正因为理财有方,慈禧太后才专门将他从甘肃调到京师,负责朝廷的财政。阎敬铭倒也不负所托,主政几年国库储备大大上涨,可惜为人又比较率直憨厚,最后与慈禧在修筑园林问题上触犯天颜,从此在仕途上再也没有作为的空间。

清末邮传部乃是最有油水的新政部门之一,因为铁路、电报、邮政、船政均归这一部门主管。只是这一部门的管部大臣往往做不长,如侍郎胡燏棻,还没上任就因病去世,继任的吴重熹,渡鄱阳湖时大风覆舟,幸亏大难不死,但京师消息不灵通,甚至有人为他祭祀招魂,结果当然是一场虚惊。不过之后由于该部利益冲突太大,主官与副官往往在拼后台实力,谁实力不济,谁就卷铺盖走人,所以两三个月就更换尚书侍郎是常有的事情。有些主官如岑春煊,刚被任命马上又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下台,所以舆论当时常言“邮传部不利堂官”,在此频密的人事变更背后,可以进一步去观察晚清满汉矛盾、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纠葛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胡思敬《国闻备乘》随手录

    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录了不少清代的官场逸事,闲来随手翻翻,也获得不少对清朝的感性认识。记录两则,以供一窥晚清官...

  • 闻思录

    闻思录 ​ 序文 闻思录按《法门论》分为六篇,余因六门均有涉猎,皆有所得,故作此录。 ​ 法门论 唯心者,慧字门,...

  • 雪.地

    大地敞开怀抱,喜迎雪国天使。草木屏气凝神,备写春天旖旎。 2020.12.31随手拍

  • 胡思录(一)

    过去常常爱一种鸟,平头褐翼,叫声清脆。 桃花开后的几天,它们便会集体来到夹竹沟啼鸣,一声接着一声,煞是好听。 幸运...

  • 胡思录(二)

    曾听别人说起过这样一种叶子,触地即焚,不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连灰烬也不留下。 当然了,我并未见过这种叶子,只是听别人...

  • 胡思录(三)

    胡思录(三) 有这样一种虫子,复眼双翅,朝生暮死,临水而居。 起初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这种脆弱的小生灵,只是孩子们...

  • 族谱序言五:复修李氏家乘序

    复修李氏家乘序 清.李玉蕃 原稿图片 尝思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兴废失考,家无乘则支派不明。此家乘所由与国...

  • 诗三百45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瑕:训“胡”,通“...

  • 深观闻思录(七)——深观

    深观闻思录 目明视道远 耳聪听德微 心行智慧足

  • 深观闻思录 序

    一份耕耘,辗转反侧, 离合之间,自在难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点滴分享,滋养心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思敬《国闻备乘》随手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mr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