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佛教里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许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这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尽管每天接受的海量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受许多E_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出门有车代步,家里办公室里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上网说两句话可能引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争论,打个外卖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
许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了,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宝贝,就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的清理,一点一点的挖掘。
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事业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扑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有次,六祖惠能大师看到两个人对着一面旗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
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
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了,所以说是幡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慧能大师听了,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心动啊!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许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的,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
是啊,从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反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古人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上万般事物,只要静下心来观察,皆都能自得其乐。在迷茫之中,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相对超越的目光进行观察,用一种多元的平衡的方式进行思考,才能有所自得,即达到对事物的自由认识,并且让事物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