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道德经》(2)

学习《道德经》(2)

作者: 日月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25-06-20 19:39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生化万物,万物既生,就有了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的名相。这个名相是在相对的比较下分辨出来的,这些恰恰是道的辩证内涵的具体体现。人们知道什么是美好,就懂得什么才是丑恶。如果天下人都执着于"美",那么"美"就不是原始的、初衷的、自然的、朴质的,而是刻意的、雕琢的、有为的,相比无为自然的美,就变得相形见绌了。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说美的东西它也会转化为丑的,变成恶的、不好的东西,善的也会变成不善的,因为事物是不断转化的,一切都要遵行道法自然的原则。

"故有无相生",

"有"与"无"是相依相存,相互产生的。如同平地建起一栋房子,它只有在无房的空地上才可能拔地而起,如果没有"无"的空间,又怎能体现"有"的功用呢?所以说"有无相生",有是生于无的,无同样也生于有,相互转化,生生不息。

"难易相成",

困难与容易,它们也是相互形成的。就修行者而言,完成大的成就当然是难的。但是,只要用心认真去做,就能化难为易,经年累月,其功必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长与短相互比量,高与下相互对照,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世间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体现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彼此相对。修行者应当知晓,这种相对,源自于事物之间对比性,明白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进而遵道而行,才是应有的修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从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突出表现自己,而是顺从于道的自然法则,教化民众,以身教代言教,做到以身作则,身先行之,这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无为"是无我之为,不是消极的无作为,"无为"是依道的法则行事,不妄为。

在圣人看来,万物生发、生长、兴起是一个自然过程。圣人所为,也当效法于道,不用对万物刻意追求。如同天地之德,从不言辞,仍不辞劳作地培育着万物生长,万物长成而不据为己有,听任万物壮大而不横加干涉,促成万物长成而不居功。所谓处无为之事,不过是以道的法则行事,以不已有、不干涉、不居功、不自傲的态度去处事,以达到无所不为。这样的功德如同天地之德,永不磨灭。

相关文章

  • 2019-08-02

    【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王燕 [打卡日期]:2019/8/2 [学习内容]:道德经说什么 [学习笔记]...

  • 道德经学习笔记2

    道德经学习笔记2 《道德经》(王弼注本初读) 学习笔记。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学习《道德经》2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学习道德经(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 世界观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学习感悟一 我们开始跟着杨鹏老师学习《道德经》了,当然我们学习道德经有好几个维度的学习法,一个是跟着杨鹏老师...

  • 【文魁大脑实用记忆第二期】严立     第24次

    1.道德经记忆: 2.记忆道德经:

  • 爱上《道德经》

    学习的兴趣太广泛了,学习巴菲特之余学习道德经。《道德经》是东方人的圣经,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 道德经学习笔记2

    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

  • 天道无亲 恒与善人

    ——《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

  • 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一讲

    主讲:窦树山老师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道德经》。 这个学习《道德经》,那我们首先要了解老子,就是了解《道德经》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道德经》(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xrgjtx.html